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又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写进了“坚持理论创新”历史经验的总结中,从而将这一论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重大关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何要相结合”、“结合成什么”和“如何相结合”三个维度略谈拙见,权当抛转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何要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何要相结合,这一问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的性质不同,二者之所以能够相结合,是因为二者在诸多方面相融相通,彼此契合。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与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思维、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和中国古典的大同社会理想,都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正因为如此,二者才有了结合的可能性。我们要切实厘清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融通相通之处,增强把二者结合起来的理论自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而这种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物质力量的支撑,更需要宝贵精神力量的指引。这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政治的复兴,而且是文化的复兴。这就需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的激活、改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成什么
坚持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目的不是用一方代替或包容另一方,而是实现二者的共融共进。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产生于古代并在古代发展成熟的文化形态,其很多思想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对其进行激活和引领,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指明方向、明确路径和注入力量,从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深处、广度和新处结合。
(二)通过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独特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这些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为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民族化发展拓展了空间、提供了滋养。我们要通过大力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开花、结果,从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相结合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应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向,积极稳妥的推进二者的结合。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具有普遍的、根本的、长远的指导意义。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才能确保“相结合”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否则,“相结合”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为我所用;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对其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外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才能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思维方式,探索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话语表达方式和语言形态,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三)立足当代中国现实,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3]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亦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自觉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科学分析、准确把握、正确破解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融共进、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2021-11-17.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5.
作者简介:杨恒梅 (1983—),女,汉族,山东东平人,中共德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