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的预后带来极大的影响[1]。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高龄作为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直接导致我国脑卒中保持着较高的发病率[2]。肩手综合征作为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以患者的手、腕,肩胛及周围组织肿胀伴疼痛,关节等活动受限制以及被动活动疼痛加重等为主要临床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发生关节及肌肉组织的永久性损伤并伴有肩部的永久性畸形等,对患者的日后生活产生着严重影响[3-5]。临床的研究表明[6-10],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中医康复训练,在脑卒中患者的后期康复中存在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对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的刺激性恢复等需要长期的训练过程,且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可能由于疾病的进展导致患者肩手综合征不能避免或者及时的康复等。在中医的康复基础上创新性的加入神经肌肉刺激性操作,是目前对于卒中患者的治疗新选择,本次护理研究充分运用中医知识,将护理的中医康复护理与神经肌肉刺激性护理操作相结合运用于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因脑卒中来我院就诊的74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采用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人,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9-75岁,平均(64.58±11.32)岁,中位年龄65岁;观察组患者年龄为48-76岁,平均(65.01±12.13)岁,中位年龄6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一般资料差异物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标准:①首次脑卒中患者;②患者年龄在18周岁以上;③精神无明显异常者;④无合并严重的器质性病变;⑤无药物无法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等。
1.2研究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按照预先制定的随机表进行随机分组,每组37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后的常规临床治疗,对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脑卒中后康复护理措施临床护理,严格按照本院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主要包括①肢体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的让患者进行相关的肢体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上肢的舒展活动,指导患者自行进行相应动作的训练,对患者手腕、手指进行相应的舒展等活动;②协助患者做相关的翻身运动。协助和指导患者进行仰卧体位和侧卧体位的转换;③对患者肢体进行相应的位置摆放及相关肢体的被动活动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给予增加神经肌肉刺激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功能性点刺激 对患者的肢体穴位进行相应的按压和点刺激,如选取阳池穴、腕骨穴、合谷穴、肩井穴、外关穴、曲池穴、肩髃穴等进行按压和手指点刺激等。②针灸刺激 以人中、内关、三阴交三穴为主穴,委中、极泉、尺泽三穴为辅穴进行相应的针灸刺激,每次行针30min,隔天一次。
1.5评定指标 采用Fugl-Meyer评分,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能力;采用VAS评分,评价患者的肩痛情况;采用院内自制调查表评价护理满意度和手部水肿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等
1.6统计分析方法 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结果统计,将采用 SAS 软件(Ver9.4)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用配对 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ANCOVA)比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病率比较
经护理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合并肩手综合征的患者36例,发病率为97.30%,观察组患者合并肩手综合征患者25例,发病率67.57%,对照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明显(p<0.05)。
2.2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VAS评分、手部水肿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经护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VAS评分、手部水肿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VAS评分、手部水肿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2.3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1.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27%,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n,%)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发生肩手综合征与患者卒中后的神经受损有极大的关系,临床文献资料显示[11-15],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目前除了常规的西医治疗,中医治疗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且证明存在良好的临床效果。以中医学为背景发展起来的中医治疗学体系和中医护理学体系,为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护理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合并肩手综合征的患者36例,发病率为97.30%,观察组患者合并肩手综合征患者25例,发病率67.57%,对照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明显(p<0.05)。表明,对卒中患者实行中医康复护理模式下的神经肌肉刺激护理操作,能够明显减少卒中患者发生肩手综合征并发症,提高患者的预后康复;经护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VAS评分、手部水肿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卒中患者实行中医康复护理模式下的神经肌肉刺激护理操作,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上肢活动能力,减少患者的手腕不疼痛,降低患者手部水肿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患者卒中后合并症的发生,进一步降低相关的临床症状等。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1.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27%,差异明显(p<0.05),表明对卒中患者实行中医康复护理模式下的神经肌肉刺激护理操作,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综上可知,对脑卒中患者实行康复护理联合神经肌肉刺激的护理模式和护理方法能够明显降低卒中后患者肩手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升患者上肢运动能力,降低患者的手部水肿的发生,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且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于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小彩,何雪荻,李雯.扶正补土针法联合GCT步行功能矫正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16):2841-2843.DOI:10.19381/j.issn.1001-7585.2022.16.059.
[2] 庞争争,计弯弯,张环,吕亚希,孙瑞.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反复促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22,37(08):464-467.
[3] 王媛媛,陈琴,董倩倩,王敏,杨珊.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影响[J].微创医学,2022,17(04):471-473+495.
[4] 陈姣姣,胡江波,苏彩霞,马喆喆,王世雁,翟宏伟.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认知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14):177-180.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22.14.056.
[5] 姜静静,高炳,赵淑娟,徐豆豆.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效果以及对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NOSIE评分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2,46(13):1605-1607.
[6] 金菲,练纯,吴春秀,陈勇,刘爽,叶天申.针刺与功能性电刺激及下肢智能康复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联合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2,29(04):631-633.
[7] 宋威,杨彦峰,刘棒棒.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2(12):106-109.DOI:10.16458/j.cnki.1007-0893.2022.12.033.
[8] 董新玲.针灸、中药热奄包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J].江西医药,2022,57(06):634-636.
[9] 蔡凤仪,曹哲,曾小娟.早期功能锻炼应用于急性脑卒中偏瘫肩手综合征患者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22,8(14):27-29.DOI:10.19335/j.cnki.2096-1219.2022.14.010.
[10] 唐亮.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应用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12):164-166.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2.12.056.
[11] 陈超.天丹通络胶囊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随机、双盲、单模拟、多中心、阳性药平行对照临床试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29):3275-3279.
[12] 张楠. 腕踝针结合常规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天津中医药大学,2022.DOI:10.27368/d.cnki.gtzyy.2022.000371.
[13] 孔丽霞,许姗姗,李开平.经筋透刺结合八邪穴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04):759-762.DOI:10.16448/j.cjtcm.2022.0438.
[14] 王梅,王鹏琴,于丽华,王晨阳,邵妍.眼针熥疗技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针灸,2022,42(04):385-389.DOI:10.13703/j.0255-2930.20210426-0003.
[15] 王艳敏,张秀珍.加味补阳还五汤及肌内效贴扎技术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06):23-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