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初中思政课程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初中思政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思政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基于核心价值观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思政课程育人教学中,成为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探究需求,指向变革
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积极寻求变革,确立大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育,使学科教学链真正向学科整合转变。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分析学生的需求,进而把握学情分析策略,找到关键切入点,实时监控学生的学情变化,进而便于在教育实践中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比如,教师在教学“创新驱动发展”时,要提取“创新”的关键词,分析何为教育创新,由此在整体上把握教学方向,明晰学生具体需求,接着可以在课程中实施几个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意识和观念,以无形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着就活动开展情况分析具体学情,了解学生的具体发展状况,以便后续更好地优化改革教学措施[1]。
二、拓展课堂,着眼主体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是初中生形成政治认同感的基础,初中生政治认同感的培养首先要求他们要具备相关政治理论知识,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2]。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教学中,老师一定要积极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会把学生变成一个只懂得储存知识的机器,一旦到了储存时长限制,这些知识就会消失,所以转变教学方式很有必要,初中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习必须由自己完成,而不是由他人完成;还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政治认同感的提升。例如,讲述“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容时,可以介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结合课本中的探究与分享部分,设计相应的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然后在探究中将知识内化于心,心化于行。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积极发挥自身课堂主人公地位的积极作用,激发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学会用相关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可以采用知识竞赛、主题探究和主题板报比赛等活动来考查学生对基本政治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角色的情景表演的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还可以播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纪录片或者革命和奋斗主题的影视片段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最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实地参观当地博物馆或档案室了解自己家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生的变化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帮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
三、把握合一,提升修养
学生要想提升道德修养,需要将相关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需要在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践行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3]。其一是个人品德。这里以诚实守信为例。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明确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践行诚信。为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笔者在班级开展“每日一诺我践行”微活动,让学生每日给自己订一个小目标,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日积月累,小善成大善。其二是家庭美德。这里以对父母尽孝心为例。组织班级学生利用母亲节、父亲节等契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父母送上自己的礼物,传承优良家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三是社会公德。这里以生态文明为例。生态兴则文明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事关国家的常态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笔者向学生展示能反映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现状的数据。此前,我国资源环境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但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已得到总体改善,从而使学生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垃圾分类倡议书上签名,在学校、家庭中尽己所能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宣传和实践活动中,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课余时间,笔者引导学生参与到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中,还带领学生参与环境美化等志愿微活动,汇聚点滴力量。其四是职业道德。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明白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劳动观念,明确劳动不分贵贱,只是社会分工不同。结合班级教学和管理实际,笔者在班级实行劳动责任制,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实干精神。与此同时,笔者请学生家长到校参加家长活动,通过家长对自己职业内容和从事这一职业的相关要求的介绍,让学生明确每一种职业都有特定的职业要求和内容,正确认识职业兴趣和职业品质,逐步培养敬业意识。
四、改革实践,责任体验
实践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探索的机会,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例如,在“少年的担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灵活运用周末或其他假期的时间,安排初中学生到社区养老院、孤儿院、清洁站等场所担任义工。透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了解社会中的种种角色变化,使他们在从事劳动任务的时候,都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培养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和乐于奉献的心态,激励他们明白学习和劳作的意义,不断完善自身发展[4]。
结语
在探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中思政课程育人策略的过程中,我们深刻理解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海燕. 初中生核心素养培育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J].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1(1):49-50.
[2]张冬冬,赵爱虎,薛荣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发展[J]. 科教导刊,2021(27):169-171.
[3]方谊. 思政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 华夏教师,2021(8):39-40.
[4]陶海鹰.深度学习培养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新教育,202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