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地形、天气以及季节等多方面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在工作环境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单一的传感器仅仅只能够得到一部分信息,或是在其中掺杂一些准确性较低的信息。而为了更好的发挥出传感器的实际作用,就应当进一步设置出可见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以及震动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来实现对于各类复杂环境的全面探测分析,在稳步提高协同探测效率以及主要目标识别率的同时,对采集目标中蕴含的多种数据信息展开深入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多传感器协同管理系统,进一步实现对于各类传感器的有效配置。
一、多传感器协同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多传感器协同探测,其在本质上属于传感器数据信息融合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就是将数据信息的融合分析作为基础内容,能够更好的解决探测目标传感器在管理方式以及分配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多传感器协同探测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最初是由于战场中需要对各类侦察目标展开精准识别所研发而出的,但随着各类作战装备的升级完善,再加上整体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就需要采用较多的传感器来进入到实际探测过程中,并且其所探测出的数据信息也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特征,通过多传感器协同探测技术,可以对数据信息的融合性能进行全面的改善优化,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多传感器协同探测技术得到了重点关注。而在1977年提出了一种全新问题,也就是如何在有限的传感器资源下对相应目标展开精准探测,逐步从单传感器的管理算法逐步转移至多传感器的协同探测专业领域之中,使得协同探测得到了全面发展。而相对于国外环境来说,我国的多传感器协同探测技术的起步比较晚,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国内的部分学者在充分借鉴国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这一技术展开了改进优化,而随着传感器技术的逐步提升,我国在协同探测领域方面的研究力度也在不断提升,并且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然而,我国多传感器协同探测技术在技术应用方面仍旧存在着较为显著的不足之处,协同探测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等内容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一点需要进行重点关注[1]。
二、多传感器协同探测数据分析以及管理系统的设计
在多传感器协同探测系统中包括了大量的传感器,以及依据不同探测任务所建立起的多功能传感器联盟,而为了确保能够对这部分传感器展开高效配置,实现对目标数据信息的全面管理,就应当利用系统软件进行辅助。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探究当前多传感器协同探测数据信息分析的实际情况,并建立其与之对应的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当中的传感监控来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分析结果进行查看,确保整体系统具备更加优异的鲁棒性以及实时性[2]。
(一)系统总体架构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多传感器协同探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基本功能:第一点是各个传感器设备之间,应当利用动态联盟协同探测技术来对检测目标的具体动向进行全面检测;第二点要完成数据传感器节点工作状态、图像数据信息、传感器实施探测数据信息等多种信息内容的显示与接收;第三点则是实现多传感器节点的智能化配置,针对复杂天气情况下对探测目标展开全方位、全天候的探测,进一步对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信息展开高效管理。同时,在基本的性能需求方面,还要确保这一系统当中具备着较高的拓展性以及操作性,而系统能够受到用户的认可,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各个传感器节点当中的数据信息,是否能够展开准确的回传,并对相应的数据信息分析结果展开可视化处理,这就需要保证系统的可操作性。除此之外,由于多传感器协同探测系统在实际运转阶段中,还应当考虑到各类底层传感设备的基本使用寿命,这就需要展开定期的检查更换,这就对系统的可拓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系统的网关设计
多传感器协同探测系统的网关,主要就是利用无线传感技术以及互联网通信技术,进一步将传感器、工作环境、节点以及网络等多方面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通信链,在其中做好数据信息的转发以及远程管理控制的智能化处理,而在整体多传感器协同探测系统内部的网络构架当中,网关所起到的作用就在于承上启下。同时,其作为一种互联网系统当中负责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接收以及转发的核心所在,不仅可以将传感器网络与串口之间有效连接在一起,还能够利用互联网监控中心展开通信。并且网关还会将在串口当中所采集的数据信息通过内部网络来有效传递至监控中心,而监控中心同样可以通过网关来将命令以及任务内容发送到传感器节点,通过三者之间的稳定通信来保证整体多传感器协同探测系统的稳定运转[3]。
结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单个传感器自身所具备的局限性,其已经很难满足复杂环境对于探测目标方面的基本需求,这就需要采取多传感器协同探测的方式,利用不同类型传感器所具备的特性来更好的完成探测任务。因此,应当进一步提升对于多传感器协同探测的重视程度,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管理系统,实现对于传感器收集数据信息的深入分析,稳步提高数据信息的稳定性以及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赵庆璐,贾朝文.一种分布式传感器协同探测方法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21,37(01):43-46.
[2]韩志钢,卿利.多节点传感器协同探测技术综述与展望[J].电讯技术,2020,60(03):358-364.
[3]刘铮,毛宏霞,戴聪明,魏合理.基于多源数据多特征融合的弱小目标关联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48(05):31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