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其创新意识将对其日后学习、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在消化和积累语文知识的同时,实现自主探究和大胆创新。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首先,促进教育改革的落实。教育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要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当教师能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后,就能让学生摆脱传统思想理念的限制,使其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分享自己独特的想法,顺利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求教师调整教学方法,而这就能进一步落实教育改革,打造出更适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语文课堂。
其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创新始终都是至关重要的存在,是保证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今,创新能力逐渐成为检验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当语文教师能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后,那么学生的人格将会更加独立,思想也会更加自主,能够从更多角度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最终为其全面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设定教学目标,明确培养方向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教学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存在,能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应在分析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目标,并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正式教学前,教师需从多角度挖掘教材内容,从中提炼出更多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元素,为课堂教学做好充足准备。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时,该篇课文运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秋雨的特点、秋天的美景充分展现出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1)认识本节课的生词和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感受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利用自己独特的方法阐述秋天的美景、感受秋天的美好。三年级学生的各项能力都有所提高和发展,并且具有较强的想象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因此,教师应从该角度入手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仿写、改写的过程中积极创新,顺利消化和掌握语文知识,发展创新素养。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1利用问题进行引导
问题始终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1]。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着教学内容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将原本片段、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帮助下深化学习、迁移知识,从而构建出更加系统和完善的知识体系,由此培养创新素养、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在重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置恰当的问题,并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线索,逐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时,该篇课文详细介绍了赵州桥的相关信息,表达了作者对赵州桥的喜爱之情。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能顺利理解课文内容,实现其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就可从课文内容出发提出问题:“我国一共有多少座‘名桥’?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桥?你知道哪些与赵州桥相关的知识?你能否利用‘因为……所以……’说一句完整的话来赞美赵州桥?该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创举’是什么意思?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赵州桥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知,还能感受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模仿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创新意识。在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会得到良好发展,也能构建出更加完善的阅读认知,实现课堂学习效果的提高。
2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真实教学情境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走进生活,还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途径[2]。因此,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创设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让语文学科与学生认知、其他学科等联系起来,逐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其创新素养。
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就可联系生活构建情境,帮助学生顺利理解课文内容。在上课时,教师可先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假期是否去过海洋馆?是否见过在海底生活的生物?”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因而能分享各自独特的见解和经历,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自己看过的海洋世界充分展现出来。在活跃课堂氛围后,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些海底世界的真实视频,如《海底世界》《深海世界》《奇妙的海底世界》等,再播放一些海洋馆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能对海底世界有更加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在完成前期的铺垫后,教师就可利用问题继续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在某天早上,你们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海底的一条鱼。
3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角色扮演逐渐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3]。这一教学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课文内容,还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从教材中选择一些具有戏剧性的课文,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再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优化和完善,既可完全按照故事内容进行演绎,也可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行内容的调整和优化。
例如,在教学《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时,该篇课文非常适合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中布置学习任务: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尝试将课文内容改编成舞台剧;各小组成员需要分配好各自的角色,确定好改编的方向,提出各自的建议;每个成员都要认真分析自己的角色,了解角色的特点,再利用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等,让每个角色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形象。在梳理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文本内容,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扮演角色。在各小组表演过程中,教师应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分析学生创新力、表现力的发展情况,做出合理评价。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运用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成长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应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利用问题情境、真实情境、课外拓展、角色扮演活动等多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唐春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第二课堂(D),2023(06):32-33.
[2]杨华.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家长,2023(15):168-170.
[3]林晓东.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12):117-119.
[4]贾广岳.大数据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意识的研究[J].数据,2022(08):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