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某一地区进行统筹,使原有的乡村或城镇迅速进行搬迁,并在短期内建成新的地区。原有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被打破,新的文化差异,使儿童更加敏感。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儿童的心理、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城区随迁子女如果得不到良好的精神文化引导,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发生偏差。要解决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就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保证其获得平等的教育,避免其入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制度上的阻碍,让教育上的多样化,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促进区域的一体化。
一、以教师为榜样,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老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生命和人格。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师生之间朝夕相伴,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是要有正确的“三观”;二是要有政治立场;三是要加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其次,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要遵循客观的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教师应以真诚的爱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发掘各种途径,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走心”;要以崇高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心灵境界;要以优美的举止滋润学生的习性,教师穿着得体,谈吐文雅,待人谦和,时间长了,学生们也会慢慢养成好的行为素质。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实现全方位的教育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设计,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果,引导随迁子女的价值观在学习质量上得到引导。首先,就是要提炼每个管理学习的步骤。例如,晨读管理,要明确具体,形式多样,创造“争优”气氛,把好的默写作业拿出来,用成就感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随迁子女自然也会被影响。其次,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并跨出自己的安乐窝。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目标,尤其是随迁子女,要把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目前的学习水平放在心上,提出适当的目标,让他们能够“一跃而得”。例如,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可以贴上一个“VS”的红字,每位学生认真地写下自己的阶段目标和竞争对手,以此来刺激随迁子女的读书热情。接下来就是交流学习心得了。期中和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会召开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邀请“学霸”和“有潜力的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不管是综合成绩最高的学生,还是某一学科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这个阶段,对随迁子女要给予特殊的重视,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地予以肯定。第三部分为激励性评估。就学业而言,我认为应该给予奖励而不是惩罚,鼓励要比批评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本来就不是很好的随迁子女来说。奖品可以是一张张明信片,比如来自国内或全球的知名高校,给每位同学一个“远方”。同时,还可以设置“优秀奖”、“单科奖”、“进步奖”、“目标奖”、“助人奖”等不同类型的奖项,使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走进学生世界,培养良好习惯
当前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不少只是告诉学生应做什么,而很少告诉学生为什么去做、该怎么做。教师往往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是知识教学,对学生的行为关注较少。学校里的价值观教育较为宽泛,过于崇尚高大上的说教,脱离了真实生活情境,无法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不实用的价值观教育,无法让学生体会到价值观的理念和意义,更无法让教师真正捕捉学生的内心,师生之间心理距离渐远,无法真正帮助学生将价值观充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班上有一个叫李x的孩子总是透露出长大后想找一份轻松却赚钱很多的工作。特别是他迷恋上了直播,时不时会打赏主播,并且也经常说到一些网络俗语,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学习和生活。现在流行的直播行业,带动社会的经济发展,但是也带偏了部分孩子的价值观和金钱观,这样的思想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物质条件的改善,导致不少孩子在精神上“缺钙”,思想涣散,好高骛远,总是幻想一夜成名,不想付出任何努力,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期,应该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加强学习和行为的指导和教育。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放下身段”,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中,与他们交朋友,真正实现心与心的融合,继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价值取向,关注他们的价值冲突与矛盾所在,并及时将这种矛盾和冲突转化为教学实例进行引导。
四、营造优质教学环境,实现全过程育人
学校要面向随迁儿童这一特定的人群,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建立积极的班级文化,并将班级的目标巧妙地融合进去,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友爱、奋进的班级气氛,从而对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我们要设计一个独一无二的logo,来体现我们的班级精神。班集体精神是班集体的“根”与“魂”。例如,设计一个标志来反映班级的特点,让它在每个学生身上都留下一块“胎记”。其次,创设特色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课堂是同学们最重要的活动地方,课堂环境的设计要有自己的特点,要能够反映出班级文化的主题,既要做到干净、漂亮,又要做到“环境育人”,通过设置特色课堂,优化课堂氛围,使每个人都能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第三,建立学校的管理制度。班级规则是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是每个成员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保证班级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班级干部、特别管理员的遴选,主要是由同学们自己推荐,别人推荐,最后由演讲和选举产生;团队建设的基本历程是从“扶”→“带”→“放”。由同学们带头制订一天的日常工作,讨论打分的标准,每日通报,每周总结,每月评比。
五、结语
总而言之,新城区随迁子女由于其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造成了许多随迁子女在接受教育时,无法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容易遭到歧视,从而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会丧失受教育权。因此,应当在制度上对其进行规制,并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教育,让新城区随迁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平等的教育,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参考文献:
[1]杨桂珍,吕慈仙.异地高考政策背景下随迁子女社会融合与学业成就的现状分析[J].教育与考试,2017(06)
[2]赵杨,李志勇.创新社会管理视阈下不良行为青少年现象防治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DOI:10.3969/j.issn.1008-7605.2013.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