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符合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加深德育的渗透,利用教学实践,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德育渗透方式较为单一
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中,由于自身德育渗透较为单一,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经过长时间的磨合,造成学生对于教师的惯用教学方式很是熟悉,对于教师的授课关注度较低,缺乏兴趣,同时很多熟悉的套话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对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很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课本的分析仅仅停留于知识层面,欠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剖析。
(二)教师自身素质存在不足
近年来,教师重视教学工作的提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虽然也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教师自身素质存在不足,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过程较为生硬,造成现阶段学生难以从教师语文课程授课中提升综合素养。教师难以联系日常生活,将教学内容与日常行为习惯之间有效关联,不能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在现阶段语文德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成长,重视德育教学的渗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贴近学生生活开展德育渗透教育
与普通中学生相比,中职生的文化涵养较弱,对自我的认知比较模糊,且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种前提下,如果教师仍然按照灌输式教学渗透德育,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不适感。对此,教师在渗透德育时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拓展内容,使语文教学与德育相挂钩,并落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进而启发学生,使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提高自身的认知判断能力,自觉进行反思与构建,从而形成高尚的品德与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教授《那一年,面包飘香》这篇课文时,考虑到当前大多数中职生对职业的认知比较模糊,本身的专业技能也不好,且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就要聚焦学生现状,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我的学生”在家庭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被迫放弃学业、获得一技之长并创业成功的故事,认识到“在职业生活中拥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以此为对照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正视自己对职业技能甚至对未来的糊弄心态,认识到自己的劣势,并进行客观的分析、主动的改正,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与道德素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小测验的方式让学生立足自身实情做出个性化的选择,让学生大致了解自己的职业素养;接着,教师可以导入课文故事,通过网络信息让学生自行搜索有关“李叔同”的信息,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合分析,得出“李叔同是一个__的老师”的结论,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自测、用同学做镜子等方法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并制定一个个性化的学习习惯予以保障。如此一来,学生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与职业取向,在习惯养成时也会更有动力,它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二)充分挖掘德育教育渗透素材
在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具有新的特点,收录了大量中外优秀作品,例如散文、诗歌、小说,这些作品中蕴含了许多德育因素,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教材中也有许多英雄人物值得我们挖掘,只要找到德育的渗透点,对一些典型的事迹进行推广,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课本中的人物立起来,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并体会这些人物的思想。
例如,在教学《在困境中更要发奋求进》时,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标题表达的含义,作者讲述了主人公贫困失学,通过自学被清华大学录取,经历了抗战,以及抗战后被数学界的认可,从“文革”时期经过不断钻研,到功成名就。在这篇文章中能够从“自信”“责任心”这方面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德育,以作者的人生经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这也是中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德育备受重视,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职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根据学生情况以及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等,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渗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胜霞.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7).
[2]苏宪国. 将德育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性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1).
[3]陈健荣. 将德育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性分析[J].学周刊,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