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两个结合”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根本所在。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第一个结合”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指出,“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立足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第一个结合”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思想智慧的最高境界,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018年,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百年奋斗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对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社会情况,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开创了建设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局面。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当时世界各国发展的新局面,邓小平理论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入手,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系统集中回答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0世纪90年代,面对国际国内出现的新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又创造性地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后,根据新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当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敏锐地捕捉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此为依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精准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以辩证思维审视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时代背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并不断丰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拓展深化中,鲜明提出并科学阐述了新的发展理念,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第二个结合”本质上是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实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同时,我们党和人民在自己的伟大实践中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呈现出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壮丽的文化景观和气象,是因为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提供了文化沃土。
诞生于19世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为群众所掌握,转变为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实现“第一个结合”的根本保障在于它坚持了“第二个结合”,即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不断的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第二个结合”就是“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增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奋进中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粹,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代奋进所聚合的文化力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形态相结合,必将增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生命力、感召力和亲和力。
当然,做好“两个结合”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全面系统的掌握,需要对本国国情有深刻准确的把握,需要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怀有足够的礼敬。在党的历史上,有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损失的惨痛教训,也有过无视时代发展要求,思想僵化、迷信盛行,使人们思想和行动受到严重束缚的教训。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一直到遵义会议之前,在我们党内,由于长期受到“左”的思想的严重影响,毛泽东等人提出的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主张受到教条主义的错误指责,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的损失,教训及其深刻。经过革命战争中失败的惨痛教训,中国共产党真正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其实,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思想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或者理论创新不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就不能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及时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是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根本途径。“两个结合”做得越好,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就越强劲,理论创新成果就越能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5月
【2】《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2月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