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改变数学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应尽快更新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整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目的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其能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使其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多变。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
第一,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数学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师必须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应当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深入解读教材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不仅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还能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让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科是一门重要的挑战,不仅需要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还要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过多讲解知识和技能,那么将会影响到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让学生保持充足的学习动力,教师应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运用更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最终使其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和探究任务。当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后,就能不断丰富和拓展知识体系,夯实知识基础,为日后学习做好充足准备。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思维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为了教学而教学,否则将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沉闷,无法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1]。为了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水平等,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构建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找到更多思考的方法和技巧,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并大胆进行创新和优化。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产生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生活、故事的案例,或者使用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进行分析,顺利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与三角形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需从教学内容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在上课时,教师应先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你们之前学习过哪些三角形的知识?三角形具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些问题较为简单,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难度稍高的问题:三角形同余法的概念是什么?是否能一起应用三角形相似法和三角形同余法?这两种方法存在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各自分别有怎样的特点?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更加深入地思考数学知识,保持充足的学习动力,也能保证学习的严谨性和全面性。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应分析和判断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情况,做出合理评价,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又比如,在教学“平行线性质”的内容时,教师可融合生活元素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门窗边框、斑马线等。这些事物包含着平行线的知识,也充满生活气息。之后,教师就需提出问题:从图片内容来看,它们具有怎样的规律?其中蕴藏着哪些数学知识?在唤醒学生对平行线的认知后,教师就需继续提出问题:如果现知两条直线是平行的,那么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需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其能积极思考和探究。同时,教师还应提出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它们的同位角存在怎样的关系?内错角呢?通过讨论交流、查阅资料,学生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即相等。之后,教师需引导学生探究同旁内角的关系,逐步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顺利实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二)转变教学理念,点燃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2]。为了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出发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发现、分析并解决数学问题。只有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的内容时,教师就需调整课堂教学流程。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因而能在课堂中顺利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内容。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可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数学知识:某人非常喜欢股票,并且在一周内购买了两支股票,分别是A和B。如果每天计算两支股票的收益,那么上星期二比星期一多获利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多获利1300元,那么此时他持有的A、B两支股票各有多少?教师需引导学生利用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奖励积极动脑思考的学生,增强其自信心。同时,教师还需鼓励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想法,再由此入手介绍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3]。
(三)开展训练活动,培养发散思维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其能进行创造性地探究和学习[4]。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从习题和例题的角度入手,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了避免出现题海战术的情况,教师应不断优化和调整训练的形式和内容,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使其能真正进行创新性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上一个例题:已知有一个抛物线,那么该函数的顶点坐标是什么?开口方向是什么?对称轴是什么?要想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该题目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该题目拥有几种不同的解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思路写在黑板上,再共同进行分析。此时,有的学生认为可从二次函数的性质入手进行分析,那么就可将原本的函数进行调整,从而得到。根据变形后的函数可知,其开口方向是向下,顶点的坐标就是(1,2),对称轴则是x=1。通过展示此类型的题目,学生能顺利掌握此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还能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养,教师必须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要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训练活动,还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好充足准备。
参考文献:
[1]张翠梅.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11):92-94.
[2]周明琴.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策[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8):105-106.
[3]范亭民.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2022(12):153-155.
[4]谢木连.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2(08):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