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科学科普文本中的语言文学特色
刘小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小平,. 论自然科学科普文本中的语言文学特色[J]. 交叉科学研究,2021.4. DOI:10.12721/ccn.2021.157016.
摘要:
在当今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至关重要,而如何让自然科学科普文本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自然科学科普文本中的语言文学特色。通过对自然科学科普文本的细致分析,揭示其中语言在语言表达、修辞手法、文化内涵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同时,深入阐述语言文学特色在增强自然科学科普文本的可读性、趣味性的重要作用,期望为更好地推动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 自然科学科普语言文学特色语言表达
DOI:10.12721/ccn.2021.157016
基金资助:

自然科学科普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将语言文学特色融入自然科学科普文本中,不仅能够使科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还能提升科普文本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增强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自然科学科普文本中语言文学特色的表现

(一)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1.准确性

自然科学科普文本要求语言准确无误,能够准确地传达科学知识。语言文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丰富的词汇和严谨的语法结构能够确保科普文本的准确性。例如,在描述科学现象时,可以使用准确的专业术语和恰当的词语,使读者对科学知识有清晰的认识。比如在介绍日食现象时,可以准确地使用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正好或几乎处于同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这样的描述,让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日食的成因和过程。

2.生动性

为了使科普文本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语言文学常常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比如,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将地球比作 “蓝色的星球”,将细胞比作 “生命的小工厂” 等,使科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把地球形容为蓝色的星球,一下子就让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地球的美丽模样,蓝色的海洋、白色的云朵,让人们对地球的外观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而把细胞比作生命的小工厂,则让人们更容易理解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仿佛看到细胞内各种分子机器在忙碌地运转。

(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1.比喻

比喻是自然科学科普文本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陌生的科学概念与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例如,将原子比作 “微小的太阳系”,将 DNA 比作 “生命的密码” 等,使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把原子比作微小的太阳系,让人们可以借助对太阳系的认识来理解原子的结构。在太阳系中,太阳位于中心,周围有行星等天体围绕着它旋转。同样,在原子中,原子核位于中心,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这种比喻让人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拟人

拟人手法可以赋予科学对象以人的特征和情感,使科普文本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太阳公公每天按时升起,给大地带来温暖和光明”,将太阳拟人化,使读者更容易产生亲切感。把太阳比作太阳公公,让人们觉得太阳仿佛是一个亲切的长辈,每天按时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大地带来温暖和光明。这样的描述让人们对太阳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也增加了科普文本的趣味性。

3.夸张

夸张手法可以突出科学现象的特点,增强科普文本的感染力。例如,“宇宙是如此的广阔,即使以光速飞行,也需要数百年才能到达另一个星系”,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宇宙的广阔无垠。这种夸张的描述让人们对宇宙的巨大规模有了更强烈的认识,也让人们更加感叹宇宙的神秘和壮丽。

(三)文化内涵的丰富体现

1.历史文化典故的引用

在自然科学科普文本中,适当引用历史文化典故可以增加文本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例如,在介绍天文学知识时,可以引用中国古代的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 等神话故事,使读者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嫦娥奔月” 的故事让人们对月球充满了向往,而在介绍月球的科普文本中引用这个典故,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夸父逐日” 则体现了古人对太阳的敬畏和探索精神,在介绍太阳的科普文本中引用这个典故,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对太阳的研究和认识。

2.诗词歌赋的融入

诗词歌赋是语言文学的精华,将其融入自然科学科普文本中,可以使文本更加优美、富有诗意。例如,在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时,可以引用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等诗句,增强文本的艺术感染力。这样的诗句可以让读者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在科普文本中融入诗词歌赋,不仅可以增加文本的文化内涵,还可以让读者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

二、语言文学特色在自然科学科普中的作用

(一)增强可读性

语言文学特色的运用可以使自然科学科普文本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其可读性。读者在阅读科普文本时,不仅能够学到科学知识,还能感受到语言文学的魅力,提高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一个充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科普文本,会让读者觉得阅读起来轻松愉快,不会像阅读枯燥的专业书籍那样感到吃力。同时,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二)提升趣味性

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文化元素,语言文学特色可以为自然科学科普文本增添趣味性。使科学知识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吸引读者主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比如,一个引用了历史文化典故的科普文本,会让读者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一个运用了诗词歌赋的科普文本,则会让读者在欣赏科学之美的同时,感受到文学之美。这些都能增加科普文本的趣味性,让读者更加愿意去阅读和学习。

三、结语

自然科学科普文本中的语言文学特色为科学知识的普及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魅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巧妙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使科普文本更加可读、有趣,还提升了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今后的自然科学科普工作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语言文学的优势,将其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科普作品,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