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问题的思考伴随着其思想的形成、发展而不断深入,在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和绝对精神中受到启迪,在费尔巴唯物主义人本学中扬弃,最终指出人是生活在现实世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现实存在,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是追求自我价值提升与解放的类存在物。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将人看作是类存在物。首先,人是自然存在物。人生而便处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方面,人类享受自然界的福利,从自然界索取衣、食、住、行的原料,供人类自己繁衍生息;另一方面,人类也受自然界的约束,自然灾害的发生、地理环境的变化自始至终都在考验人类的智慧,人类自始至终也在不断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象性的关系,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及的“人是具有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是主动与受动的统一。”因为对象性的存在,所以人和自然才能够进行“互通”。对象性也体现了人不是精神世界的飘渺的人,而是以自然为对象的真实的人,人与自然是共生的。
其次,人是社会存在物。当谈到接受大自然的恩惠和约束时,动植物也在与大自然进行能量转换,那“人之为人”又体现在何处?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动植物的行为都是本能行为,是无意识的表现,而人非草木,需要与社会他人进行有意识的自为性的互动,不断升华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这种自为性的互动不仅体现在人以人的视域对待他人,还体现在生产方式上。人类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发挥能动作用,创造了物物交换和一般等价物的交换方式,这种有意识的交换行为便打破了约束人类的自然属性,从而具有了社会属性。
再者,人是历史中能够进行自由自觉活动的类存在物。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是能在历史进程中自觉进行类生活的类存在物。”由此可见,一方面,马克思对“类”的理解既突破了黑格尔的抽象性,也突破了费尔巴哈的孤立性、无历史性,这种突破是极具创造性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对“类”的理解肯定了历史进程的作用,是运动的。也就是说,人在历史进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借助自己的意识不断扬弃,从而实现自我的超越。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的特征
第一,马克思将劳动实践看作人的类本质。一方面,马克思在《手稿》指出,“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而这种普遍性正是源于人的实践劳动,通过自主的实践劳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动物无法利用的自然物加以改造纳为己用。所以说,实践劳动使人获得了普遍性,有了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人的“谋划”精神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充分展示,自然界在人本质力量的“谋划”下,不断显现人的足迹,使“自在自然”中出现了“人化自然”。当然,正因为“人化自然”是人类加以改造的,所以其中充满了人的感性存在,因此人在直观“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能反观人自身。
另一方面,实践劳动促成了和谐的社会关系,彰显了独特的“社会性”。人通过实践劳动可以实现全面生产,在此过程中,人首先满足自己的需要,其次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从而形成和谐的“你-我”关系。之所以和谐,是因为人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部分需求无法自己满足,需要借助他人的劳动来获得,因此,人通过劳动实践不仅填补了他人所需,而且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说,我是你需求的满足者,你是我价值的体现者,你我都可以看到自身的价值,这种双向肯定以及自我肯定的关系便构成了人的社会性。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认同的“劳动使人成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自我实现、自我解放的社会性存在物”。
第二,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萌芽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出发,赋予人以实践的意义,其中蕴含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正如前文阐述,黑格尔把思维抽象当作历史的外化形式,是不存在主体概念的,历史中的人的本质自然也是抽象性、精神性的思想本质。费尔巴哈虽然在物质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坚持“英雄史观”,具有唯心主义倾向。马克思则是从劳动的视角认识人类历史的变革,认为人们在劳动实践中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产生新事物,实现自我的超越,进而实现全人类的进步以此构成社会历史,这一社会历史是扬弃异化后的人的真正的历史。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能够通过劳动实现。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的理论意义
第一,马克思立足于生产实践去揭示人的类本质及其特点,这是分析改造全部旧哲学所取得的新成果,体现了一种把握人的本性的崭新的哲学思维方式。黑格尔将人的本质视为“绝对精神”,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劳动的作用,但是黑格尔眼中的劳动是抽象劳动,仍然处于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认为的精神、理念层面。费尔巴哈虽然把人的本质问题从唯心的视角拉回了唯物的视角,但是他将人的自然属性视为根本,忽视了历史的演进和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以往旧哲学的扬弃,从现实的劳动实践出发研究人的类本质,克服了之前哲学家们把握人本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将哲学中的实践从抽象拉回了现实。
第二,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为理解人的真实生成本原以及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基础,全面具体把握人的本质,特别是把握人的两重性本质,理论为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论视角。以往哲学家只看到人是某种“物”,始终以物的固定属性对人加以机械性限定。而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一方面和其他物一样,都是“物”;另一方面,人又是具有“谋划”精神的“非物”。这为理解马克思提出的人具有两重性本质,即自然类本质和社会类本质,提供了基础。这也说明人依托智慧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实践劳动实现人和人之间的彼此肯定和确认,人与自身也可以达成和解,实现自身的超越。
第三,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为理解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个人的哲学发展提供了基础。马克思将劳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引入了崭新的实践观点,为《提纲》的出版打下了坚实基础;马克思在研究人的类本质问题时看到了历史的演进,深入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形态》的公布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确定做了理论准备;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问题的研究支持对人自身的关注,主张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共产党宣言》的提出准备了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借助考察社会形态、制度原则研究人的类本质问题,为《资本论》的问世做了铺垫。
结语:
总而言之,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经历了对黑格尔“抽象的人”、费尔巴哈人本质观念的扬弃,也为老年马克思对人本质的再阐述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J].今日中学生,2022(Z2):24-27.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郑莹.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
[4]刘佳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类本质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1.
[5]生忠军.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逻辑视角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02):85-88.
作者简介:路畅(1999.11),女,山东省烟台市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