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指出:矛盾具有普遍性,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各种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所谓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它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天下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两个模样完全一样的人,树林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等等,不同的事物就是不一样。二是对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也有不同的矛盾。有人说,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部哲学,就是说的人生的不同阶段具有的不同特点。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等也各有其特点,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对中日双方不同特点的分析,对抗日战争要经过的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中日双方这些特点变化的分析。
拿我们熟悉的花这种植物来说,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花,有雍容华丽的牡丹,也有高贵清雅的菊花;有婀娜多姿的水仙,也有出污泥不染的荷花;有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也有光彩照人的英雄花。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不仅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同样的一种花,由于受到客观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也会有不同的特点。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受到时代的限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花也会感受不一样。因此,即使是简单事物的花,如果不注意分析研究,也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这些都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一、菊花诗中看不同
菊花,往往被人们看作花中的隐士。吟咏菊花的诗很多,南宋诗人郑思肖就写有一首《寒菊》,短短四句,倾注了诗人无限的血泪,堪称史上最决绝的一首菊花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中在表现菊花的独立孤独的同时,告诉我们菊花独有的特点,那就是菊花是不易凋落的,既是是在寒冷北风吹拂下,也要枝头抱香死。但我们如果由此认为菊花都是这样,那我们就会以偏概全,犯片面性的错误了。
苏东坡是宋朝诗词大家。传说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南方和北方的菊花呈现不同的特点,北方的菊花往往“枝头抱香死”,但南方的菊花却容易出现“黄花满地金”。看来即使是苏轼这样的大文豪,如果不调查研究,如果不全面看待问题,也会犯以偏概的错误。
二、桃花诗中看不同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任江州司马。唐朝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暮春四月,他与友结伴游江西庐山,见庐山大林寺中桃花盛开,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大林寺桃花》一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出人意料地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芳菲消歇,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满树春色。沈括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不觉暗自羞愧,
原来由于山上山下的温度不同,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因而出现了桃花开的时差,当山下桃花凋落时,山上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后来,沈括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白乐天写的确是实景,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
三、梅花诗中看不同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也写了一首咏梅诗。词作如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而毛泽东对照的陆游的梅花诗则是:驿路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的梅花是她“无主”,无人照管,无人理会。她“寂寞”,她“独自愁”。她不在雕栏小院,而在无人在意的路边,在淡淡的落晖里。风来吹,雨来淋,那些颜色鲜艳、性格张扬的花朵遮挡着她。而她,唯有沉默。花瓣无声落地,千人踩万人踏后,终于分不出是梅还是泥土了。但是,请你轻轻低头一嗅:即便是变成了泥土,我还是改变不了与生俱来的香气啊!而毛泽东的梅花则是在风雨中、在冰雪中。盛开在悬崖之巅,开得是那样的恣肆放纵,那样的“俏”,绝无“顾影自得”之态。这种“俏”,宁愿在冬日里争艳,而不去争春。其实她知道,春天一定是属于她的,虽然她已不在。当春天来临、百花盛开之时,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她的精神是永存的,始终与烂漫的山花同在的。
两首诗词对照,我们不难看出:陆游这首梅花诗词的情调,虽然写出了梅花的高风亮节,但却是是消极的,安静的,低沉的;而毛泽东诗词不仅写出了梅花的风骨和神韵,而且给人是积极的、运动的、高昂的,充满了自信和豪迈。
为什么会有这截然不同的感受呢?很显然,时代不同了,诗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诗人的性格不同,从而既是是同样的梅花,写出来的梅花诗也截然不同,给我们的感受也截然不同。
同样是花,菊花、梅花不一样。同样的菊花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同样的桃花,在山上和山下开的时间不一样。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个人生活环境的不同,既是是同样的梅花也会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觉。在诗人的笔下呈现不同的特点,这些都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分析的基础上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铁律我们永远要牢记。
参考文献:
[1] 邱宏桂.赏析诗词名句 感悟哲学道理[J].中学政治参考,2018,(13):55-57.
[2] 屠玲.品诗词之韵 赏哲学之美[J].中学政治参考,2020,(4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