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显现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我国理论界对此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对于整体性研究的系统梳理还是很欠缺。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需要带着整体性的视阈去分析和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答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的有益探索和规律性认识。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基础、逻辑生成和实现路径,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理论和时代价值。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建立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认知,是正确而有效指导实践的前提和关键,从整体性视阈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行之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一、理论基础:科学概念的整体性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就必须首先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一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的深入回答是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关键突破口;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解越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掌握就越科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贯通的理论整体,以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要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必须先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概括其不同的定义。从它的创造者、继承人的认识成果讲,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加以丰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尤其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讲,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对其彻底而严整科学理论体系的界定,也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这一命题,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不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简单的拆分,应当以宏观和整体的视野去看待马克思主义,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有一个深刻且完备的认知。
(二)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老问题,但对这个问 题的特别关注和集中研究是最近几年的。这些关注源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反对任何割裂、断章取义和庸俗化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立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二、逻辑生成:主要内容的整体性
(一)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内容是客观的,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
从组成部分来看,马克思主义可以大致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其中哲学是基础,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剖析,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之下,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证的基础之上,对共产主义进行的论述。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资本研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承继的作用,政治经济学是哲学在经济学领域的具体展开,得出的结论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与交叉,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从原理构成来看,马克思主义虽然划分为若干原理,但是注重辨析各个原理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一方面,这些原理是相互贯通的逻辑链条,构成一个马克思主义整体的逻辑体系。李达在《马克思还原》中逻辑严密地推演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概观”,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发无产者和资产者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发展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化,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用最大的加速度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差别,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各个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各具特色。李大钊指出“劳工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基础一有动摇,学说全体为之震撼”。瞿秋白认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连接枢纽,“马克思主义,通常以为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或者阶级斗争论,如此而已。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二)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内涵丰富,有着鲜明的革命性、批判性、实践性、阶级性和发展性,这些特征相互联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在于它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代表彻底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 器,是解放全人类的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决定了它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反对一切为旧制度辩护的理论,用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全面批判,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在于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坚持革命的辩证法,反对把一切事物看作凝固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把辩证法作为批判一切旧理论、旧观念的锐利革命武器。马克思明确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不仅表现在对旧事物、旧制度的批判上,而且也表现在对自己学说的批判与发展上。马克思主义既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同各种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斗争,又同时代保持前进的步伐,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在于它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主张不但要解释世界,而且要革命地改造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里的“批判”,是指考察、审视、辨析之意。马克思主义要求无论对书本知识、还是权威的真理,都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反对盲从。只有在批判中,创新才有可能。批判是态度,也是一种精神,在批判的过程中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批判的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主题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核心,在于它具有一以贯之的主题,形成了一脉相承的理论传统。这个主题就是要解决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始终存在的一部分人压迫、剥削另一部分人的社会对抗问题,使人类得以真正的解放。
第一,社会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指出,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与历史使命决定了它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对无产阶级的这一使命作了具体的阐述。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阐述和论证说明,无产阶级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对立的阶级,它是历史上唯一不谋求建立自己对社会的统治而斗争的,如果不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以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就不能获得解放。
第二,无产阶级的解放是社会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必要补充。现代无产阶级能够成为实现人类解放的领导力量。例如在《共产党宣言》中贯穿始终的主题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人的解放”。“没有这个统一性的整体性的社会理性,就不能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理论体系”,它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列宁认为,最简单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功绩,就是“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以工人阶级解放为政治形式的人类解放主题,不仅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成为一以贯之的统一整体,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他们的继承者们一脉相承,无产阶级的解放使全人类的解放有了更为丰富的价值底蕴。
三、实现路径:思维方法的整体性
(一)理论逻辑:辩证思维能力的整体性
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出发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实现路径的切入点。辩证思维能力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指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因为只有它提供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科学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在这里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它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
因此,我们应该运用辩证思维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从对立统一规律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主要矛盾,即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的辩证理解。
(二)历史逻辑:历史思维能力的整体性
从历史思维的角度出发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实现路径的着力点。历史思维能力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是善于运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从而从根本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质的观点和理论,它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从阶级立场来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无产阶级肩负着埋葬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也只有这样的理论,才阐明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
因此,我们应该运用历史思维去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通过正确理解和掌握无产阶级的历史发展规律,进而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思考。
(三)时代逻辑:创新思维能力的整体性
从创新思维的角度出发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实现路径的落脚点。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宣、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出发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一种基础性的思想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就要求它必须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坚持不断创新,引领时代潮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要求无论对书本知识、还是权威的真理,都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反对盲从。只有在批判中,创新才有可能,批判是态度,也是一种创新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运用创新思维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求新、求变中创造性地解决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问题,善于开发和运用创新思维能力,在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地认识的基础上,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
[2]张耀灿.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3]王良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进程看其整体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7(1).
[4]赵存生.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认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9).
[5]李达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8-59.
[6]李大钊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4.
[7]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
[10]吴宏政,王玉柱.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34-41.
[11]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1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5.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9.
[1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1 册 [Z].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