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患者经过手术之后不仅肌体组织别破坏,同时还会引发各种神经反应,以致于身体组织消耗严重,具体表现为蛋白质含量减少、脂肪占比降低、氮元素平衡被打破。除此之外,受手术影响患者进食难度较大营养现状不佳。据不完全调查,大约有50%左右的口腔癌患者接受治疗之后出现了营养不良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采取针对性营养措施加以干预可增强身体免疫能力,同时也可缓解手术带给病人的疼痛感,一般情况下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使肠胃黏膜具有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故而常作为首选干预方式。
1针对口腔癌患者进行营养评估涉及的内容
1.1蛋白质、热等吸收等和病症之间的联系
口腔癌患者因咀嚼困难故而不易饮食从而会引起营养不良的情况,并且肿瘤的存在会加快肌体能力消耗。手术是治疗口腔癌最为有效的手段,但是也会对病变部位肌理组织造成影响,固有生理功能可能无法正常发挥,进食受到阻碍,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术后初期。手术结束之后如果营养供给不足,肌体原有蛋白物和脂肪会逐步分解,同时身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手术之后营养治疗快速下滑。由此可见手术结束之后必须针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营养支持,结合现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干预,降低并发症持续概率,加快身体恢复速度。
1.2血清蛋白调整
人体内血红蛋白占据的比例能够反映肌体各项指标。包括术后肌体内蛋白质含量减少、手术对肌体组织造成的刺激等,加快新陈代谢速率让病患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迅速,因没有及时摄入医源性物质病患感到饥饿,又因没有得到外源性支持,身体消耗的能量大多来自脂肪和瘦肌分解,人体内氮元素含量不断外泄使病患处于负氮平衡状态。
1.3免疫功能和手术之间的联系
总淋巴细胞计数是衡量人体免疫能力的主要指标。手术对肌体组织造成的破坏、神经反应等会使蛋白质分解物迅速增加,热能供应不足、继发感染等会使病患肌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免疫能力因此而不断下降。手术结束之后及早根据病人身体状况开展营养支持工作能够避免营养不良,提升人体免疫力加强自我保护,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加快创伤组织恢复速度。
1.4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皮褶厚度是反映肌体脂肪含量最为重要的指标,皮褶厚度、腰围等可以对病人体内脂肪做出详细说明。从临床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通过对皮褶厚度进行测定能够确定身体脂肪含量,如果皮褶厚度没有超过5毫米,则表示肌体内没有脂肪存在。
2营养评估过程中所用工具
2.1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是由国外营养组织提出,适用于对出院患者身体营养筛查,以循证理念作为基础,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营养风险筛查通常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评估,包括针对病患身体进行测量、近期内身体重量改变、膳食摄入情况以及病症程度等,据不完全调查资料表明,针对病患采取营养支持能够加快身体恢复速度,同时通过营养风险筛查预估病情发展,包括病情复发概率和并发症发生概率,针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制定应对方案。从临床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操作简单便捷易于实施,能够掌握病患整体情况,有助于身体恢复。
2.2主观全面评定
主观全面评定同样是由国外营养组织推出的工具,针对病患身体营养现状做出准确的评估结果,内容详尽包括病人患病史、肌体各项参数等,适用于存在营养不良状况的病患。病史注重下述几方面内容:其一是病患体重发生的变化,其二是进食方面发生的改变,其三是病人当前消化道病症,其四是活动能力发生的改变,其五是病人新陈代谢方面提出的需求。身体评估主要以下述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第一是脂肪含量下降,第二是肌肉消耗速率,第三是踝部水肿,第四是骶部水肿,第五是腹水。
2.3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
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是国外营养组织研发的工具,适用于因病症而导致的营养不足。针对营养不良发生概率进行筛查的过程中,需要对下述几方面内容进行评估,其一是BMI,其二是体重减少,其三是因病症导致进食量下降。从上述三个方面切入计算评估分数,对营养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2.4微营养评定量表
微营养评定量表适用于年纪较大的病患群体,在临床应用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同时也是针对病患的首选工具,经研究发现该工具不仅可以用于正在治疗的患者,如果将其运用于已经出院的患者身上,同样能够取得作用便于照顾病患身体。
3改善病患营养状况的措施
针对口腔癌出院病患,为掌握病人营养状况应及时对其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做出准确的评价结果,基于此制定对应方案,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同时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营养支持。
3.1肠外营养支持方式
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即是将营养液输入到病人静脉当中,通过这种方式补充营养。目前常用营养液大多包含多种成分,例如葡萄糖、脂肪乳以及氨基酸等。该方式之所以在临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因短时间内能够满足病人肌体对各项能量供应的需求,能够加快肌体破损组织修复,使水电解质、酸碱等保持平衡,有助于生长发育。但随着该方式广泛使用,其中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大概率会引起感染、新陈代谢方面的病症,例如身体静脉被堵塞、高血糖、肌体功能出现异常等。除此之外,如果长时间运用该方式病患肠胃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甚至出现器官衰竭的情况。经过不断探索,如今该方式具有的优势和不足已经被病患熟知,营养支持工作也逐步向肠内营养支持过渡。
3.2肠内营养支持方式
肠内营养主要是指通过口服或管饲途径等方式为机体补充营养,进一步满足病人新陈代谢方面的需求,肠内营养支持可以向病人体内输送营养物质,为肠胃黏膜提供保护,防止黏膜组织破损降低感染概率,加快肠胃内激素分泌,对于保护病人生理功能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肠内营养支持适用于肠胃功能阻碍的患者,简单来说如果病患出院之后不愿进食,可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满足肌体营养供给。当前肠内营养支持这一方式大多用于重病患者,如果病人身体提出了营养需求,只要肠道功能可正常发挥即可采取这种方式。相比于前者,这种方式更能适应肌体生理,蛋白质等多种成分以及新陈代谢功能发挥均需依靠这种方式提供的营养物质。肠内营养支持的优势在于进食之后食物通过静脉循环,使胃肠道的血液灌注与氧供应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进一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激素分泌及免疫球蛋白的释放;改善肠系膜的通透性,防止肠道菌群及内毒素异位。美国学者有关外科危重病人肠道中曾提出肠道是外科应激反应的“重要脏器”学说,反映了肠道管饲的重要性。危重病人在休克、创伤、烧伤等应激状态下,肠道失去屏障功能,导致细菌、内毒素异位,加重全身感染甚至导致MODS。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被称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其作用跟胎盘屏障及血脑屏障同等重要,故称是第三大屏障,因此EN的地位开始越来越被重视,加强EN恢复胃肠道正常功能,从而进一步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显得尤为重要。
3.3补充性肠外营养
围绕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方式和配方等方面有了很多研究。尤其是EN联合PN的支持方式开始倍受重视。于是,出现了“补充性肠外营养”的观点,意义是在EN为主的营养支持方式基础上,额外补充适量的PN,达到满足危重病人的营养需求量、恢复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等目的。小规模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通过EN联合PN的方式病人的临床结局并未改善,甚至并发症及治疗费用均增加,因此不推荐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
4结语
结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文章以口腔癌修复重建患者作为主体,探讨出院时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出院病患而言,营养状况是不容忽视的基本条件,是决定肌体免疫能力提升以及身体恢复速度的关键。正因如此为避免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必须要确定营养评估内容,并结合病患实际情况选择适当工具,通过肠内外营养支持、补充性肠外营养等多种方式加以干预,降低病症复发、并发症等概率,加快身体恢复速度,满足肌体对营养供应提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林朱梅,黄秋雨.口腔癌修复重建患者出院时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C]//2020年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大会暨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创新超越、共赢未来.2020.
[2]李曼容,张红青,娄雅静.口腔癌患者修复重建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11(10):4.
[3]谢琪,李增宁,高淑清,等.加速康复外科干预对口腔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炎性指标,血糖波动和康复情况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20,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