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市场上的食物种类不断增多,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广大社会群众的重点关注。因此,目前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大食品安全管理力度,出台相应的监管政策,并应当积极引进对应的检测技术,全面落实好食品检测任务。而本文当中主要介绍的是: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相应检测技术的操作要点。
1.当前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具体内容
1.1判断细菌菌落数量
生活当中可见的微生物种类有很多,有些微生物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有些则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基于此,为保证食品安全,在食品检验阶段,工作人员会有序落实微生物的检验工作。一般第一项任务就是检测食品中含有的细菌种类、数量。检测流程是:先对被检测的食品进行取样,称重后放入无菌的培养液当中。再对培养后的样品进行菌落含量测试。通常来说,如果细菌菌落的数量多,样品分解的速度就会加快。含有超标菌落的食品流入市场,会导致食品变质的问题,误食变质食物会危害人体健康。这就使得细菌种类识别、菌落数量测定成为了检验人员在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中的核心任务,需要相关检测部门着重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以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1.2判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广泛存在于肉类、蛋类和奶类当中的一种病原微生物。该菌群可以细化分成多个种类,容易引发的一般症状是:会导致感染病菌的群体出现呕吐、腹泻等情况。而且,这种病菌的传播能力强、传播范围广。针对这个情况,食品检测人员决定在微生物检验工作中积极开展对沙门氏菌的检测任务。首先,要对被检测的样品进行集中处理。其次,要适当开展细菌的分离培养工作。最后,使用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测定样品中是否存在该细菌,并精准计算细菌的含量是否超标。基于新时期可以用于检测微生物的技术有很多,如何正确选用技术,也是检测人员要重视的关键性问题。
1.3判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
食品当中危害力强、比较常见的病菌微生物通常以大肠杆菌为主,这种病菌进入人体后,会寄生在肠道当中,影响肠道功能的正常运作,导致患者出现消化类的疾病。而老年人、幼儿等特殊人群由于抵抗力比较低,感染该病菌后病情更为严重。因此,食品检测人员必须要守好饮食安全管理的重要关卡,对所有即将流入市场的食品规范展开抽检工作,及时、准确的判断食品的微生物菌群当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并在检测报告中标注出大肠杆菌的数量。应确保只有微生物含量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才可以流入市场,以此来发挥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价值作用,保护人们的饮食安全。
1.4判断是否存在肉毒杆菌
肉毒杆菌的基本特点是会在肉制品、动物的粪便当中繁殖,即便是环境当中缺少氧气,仍然能正常存活。这就导致这种病菌在真空包装的食品中仍然广泛存在,一旦感染这种病菌,会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身体麻木等症状。所以,为了保证人们能够食用卫生的食物,检测人员必须要及时针对肉毒杆菌的性质特征编制检测计划,严格落实基础检测任务,规范检测行为。
2.食品微生物检验环节中常用的检测技术
2.1使用显色培养基
由于微生物的体积比较小,肉眼无法观察出来,需要借助一些专用的仪器设备,才能判断出微生物是否存在。据了解,现阶段最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就是使用显色培养基,主要以微生物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为显色对象,在培养基中集中培育微生物,注意保障环境的无菌性,再通过使用显色剂,让存在微生物的培养基当中显现出对应的颜色。显色的深度、面积,可以用来判断微生物菌群的数量。以进行大肠杆菌培养工作为例,这种菌群与显色剂发生反应后,培养基中的液体会呈现出蓝绿色,能准确分辨微生物种类。与其他检测技术相比,该技术的特点是检测速度快、便于操作、成本相对较低,值得在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中全面推广。
2.2使用ATP生物发光技术
生物发光技术的常规操作思路是:以检测ATP浓度为核心,根据浓度来推算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原理是使用光度计作为对照物,判断样品在试验过程中发出的荧光强度等级,从而确定微生物的含量是否超标。使用这种技术的优势是不用对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节省了更多的检测时间和资源。再加上,检测装置小巧轻便,具有便携性,不仅可以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部门,还可以在食品制造商的生产流程中推广应用,以便于自动化检验食品微生物,从根源上降低含有致病菌的食品流入市场中的几率。
2.3使用免疫层析法
有些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农药残留的情况,应当尝试配合使用免疫反应和层析处理技术,进行全面、细致的微生物检测工作。操作要点是:使用反应酶让检测样品产生显色反应,并使用专业的试纸对样品进行微生物含量测定。这种检测操作的步骤比较少,不会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实践表明,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率相对较高,在大批量、集中化进行检测工作时,可以首选这种检测技术。以免检测时间过长,导致保质期较短的食品无法及时销售到市场当中。
2.4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新时期食品微生物检测环节中的一种高新技术手段,操作难点在于工作人员要通过正确使用体外酶来促进DNA的合成。再针对DNA的变化情况,得到对应的产物,对这个产物进行测定,就能了解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含量。该技术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优化过程当中,目的是提高检测效率,让新技术能够适用于各种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比如,在传统聚合酶链式反应流程中,引进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动态化检测反应发生的过程和结果。据资料统计,该技术主要被用于检测致病菌和酵母等常见微生物,应用前景良好。这要求检测部门及时组织全体技术人员学习该技术的操作方法,并积极完善内部基础设施,为现代化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关注食品受到致病菌微生物的污染度,及时拦截质检不合格的食品,避免这类食品流入市场是食品安全检测部门的主要工作目标。要想从根本上顺利完成这项任务,必须先收集工作资料,了解不同微生物的性质特点,分析其对人体的危害,确定检验工作的着力点。并应安排人才学习高新检测技术的操作方法,规范化完成食品的大批量抽检工作,以保障及时得出真实有效的检测结果,为落实食品卫生和安全管理任务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黄雅倩.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方式分析[J].现代食品,2023,29(4):192-194.
[2]白俊花,杨学莉,吴贤,等.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22,(2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