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在各地逐渐建立起来,极大的提高了新生儿的救治水平,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与此同时,NICU中的危重患儿也逐年增多,对临床救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准确的利用新生儿危重评分系统对NICU患儿病情作出准确的评估,预测其死亡风险,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已成为当前NICU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新生儿危重评分在国外应用较多,我国虽然2021年制定了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并在全国各地推行、应用,但报道相对较少。基于此,为进一步探究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评分联合新生儿危重病例单指标法对NICU新生儿病情的评估效果,本文选定我院NICU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314例新生儿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我院NICU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314例新生儿,根据NCIS评分分组,将>90分的166例患者作为非危重组,将70-90分的66例患儿作为危重组,将<70分的82例患儿作为极危重组。非危重组:男性92例、女性74例;胎龄在30-41周,平均(35.17±1.96)周;体重在1090-4480g,平均(2715.24±134.82)g。危重组:男性41例、女性25例;胎龄在30-40周,平均(35.12±2.04)周;体重在1070-4250g,平均(2718.24±133.28)g。极危重组:男性45例、女性37例;胎龄在28-40周,平均(34.96±2.01)周;体重在750-4270g,平均(2716.96±131.18)g。三组相比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①均为本院出生新生儿。②均为单胎妊娠。③病历资料完整、齐全。④家属知情,且同意参与此项研究。
排除标准:①先天畸形者。②合并遗传性疾病者。③未入NCIS就濒临死亡者。④分娩期间死亡者。⑤中途从此项研究退出者。
1.2 方法
治疗方法:根据患儿具体病情,予以针对性治疗。其中NRDS患儿,予以肺表面活性剂(猪肺磷脂注射液)替代治疗,必要时联合NCPAP。对于低出生体重儿,予以婴儿抚触、NIPPV、静脉营养干预等等治疗。对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予以禁食、胃肠减压、手术等治疗。对于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予以多巴胺、米力农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对于败血症患儿,予以丙种球蛋白、抗生素静脉注射治疗。对于低血糖患儿,予以葡萄糖维持治疗。对于肺炎患儿予以抗生素、丙种球蛋白、氨溴索、吸痰等治疗。对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予以蓝光照射、换血等治疗。对于极重度贫血患儿,予以输血治疗,配合铁剂口服。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儿,予以多巴酚丁胺、多巴胺、肾上腺素、呼吸支持等治疗。对于重度窒息患儿,予以亚低温及对症治疗。其中37例有创呼吸机治疗,45例无创呼吸机治疗。
(2)NCIS评分:包括胃肠表现、红细胞压积、BUN、Cr、K+/na+、PH值、PaO2、呼吸、血压、心率,非危重>90分,危重在70-90分,极危重<70分[2]。备注:首次评分时,如果缺项内容≤2项,则按照以上标准计分。如果缺少2项,则非危重>72分,危重在56-72分,极危重<56分。如果某项指标正常,在短期内无较大变化,在不方便取标本时,可以按照正常值计分。在不吸氧的条件下检测PaO2。
(3)新生儿危重病例单指标法:满足以下指标1项及以上,即可判定为新生儿危重症。(1)反复呼吸暂停,对刺激无任何反应,需通过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2)心率紊乱严重,例如心室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合并心力衰竭。(3)反复性抽搐,经过处理后抽搐仍旧在24h以上,且无法缓解。(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5)体温>41℃或≤37℃。(6)昏迷,连续5次弹足底无反应。(7)存在换血指征。(8)血糖在1.1mmol/L以下。(9)硬肿面积在70%以上。(10)出生体重在1000g以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胎龄、出生体重、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SNAPPE-II评分。(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复常为显效。临床症状改善、缓解,实验室指标接近正常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指标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每组对应总例数×100.0%。(2)SNAPPE-II评分:包括小于胎龄儿、5minApgar评分、出生体质量、抽搐、尿量、最低PH值、PaO2/FiO2、最低体温、平均血压,总分为162分,病情严重程度、分值呈正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6.0 软件检验,计量资料(SAS以及SDS评分)组内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检验,以“[n/(%)]”表示,Pearson分析SNAPPE-II评分与NCIS评分的相关性,P<0.05,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胎龄、出生体重比较
三组胎龄、出生体重比较,P>0.05,见表1。
表1 三组胎龄、出生体重比较(x̄±s)
2.2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极危重组(93.90%)、危重组(95.45%)、非危重组(98.90%)临床总有效率比较,P>0.05,见表2。
表2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比较住院时间、住院费用、SNAPPE-II评分比较
极危重组住院时间短于危重组,危重组住院时间短于非危重组,P<0.05。极危重组住院费用、治疗前SNAPPE-II评分高于危重组,危重组住院费用、治疗前SNAPPE-II评分高于非危重组,P<0.05。三组治疗后SNAPPE-II评分比较,P>0.05。见表3。
表3 比较住院时间、住院费用、SNAPPE-II评分比较(x̄±s)
2.4 SNAPPE-II评分与NCIS评分的相关性
SNAPPE-II评分与NCIS评分呈负相关性,P<0.05,见表4。
表4 SNAPPE-II评分与NCIS评分的相关性
3. 讨论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高达45%,大部分新生儿死于出生后的1周内[3]。新生儿死亡率仍旧是目前体现国家医疗经济水平、卫生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4]。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推行,胚胎移植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应用,高龄产妇明显增多,导致妊高症、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5]。以此同时,早产儿、出生极低体重儿等危重患儿明显增多。NICU的患儿具有病情复杂、疾病进展速度快、累及多个系统等特点,为进一步提高NICU危重症新生儿的存活率,应及早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作出准确的评估,及早予以针对性治疗,尽可能改善危重症儿预后[6]。
NCIS评分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经过大量实践证实,NCIS评分可准确的对危重病例的新生儿病情作出准确的评估,尤其在感染性休克、器官损害程度评估方面的准确性较高,可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现已成为NICU的重要组成部分[7]。本研究显示:三组胎龄、出生体重比较,P>0.05。表明极危重、危重、非危重的NICU患儿在胎龄以及体重方面差异性不大,对后续研究的开展无较大影响。SNAPPE-II是以SNAP-II以及SNAP为基础,被简化、修正的一种评价方法,代表生理状态下新生儿的死亡风险以及病情严重程度,SNAPPE-II评分越高,表明患儿病情越重。本研究显示:极危重组(93.90%)、危重组(95.45%)、非危重组(98.90%)临床总有效率比较,P>0.05。极危重组住院时间短于危重组,危重组住院时间短于非危重组,P<0.05。极危重组住院费用、治疗前SNAPPE-II评分高于危重组,危重组住院费用、治疗前SNAPPE-II评分高于非危重组,P<0.05。三组治疗后SNAPPE-II评分比较,P>0.05。SNAPPE-II评分与NCIS评分呈负相关性,P<0.05。表明极危重患儿的病情较重,虽然在接受针对性治疗后,患儿病情均有所改善,但NCIS评分越低、病情越重的患儿,SNAPPE-II评分越高,住院时间越长,治疗成本越高。NCIS评分与新生儿危重病例单指标法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可以将病情客观、准确的反映出来,具有操作简单、客观准确等优点,NCIS的评分值与患儿器官损伤程度联系密切,在治疗期间对NCIS相关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可减少医务人员工作量,降低患儿治疗成本,减轻家属心理负担、经济压力[8]。在陈波[9]等研究中,生存组NCIS评分为(90.38±4.70)分,死亡组评分为(84.84±3.77)分,生存组NCIS评分高于死亡组,P<0.05,证实了NCIS评分越低,患儿的病情越重,死亡风险越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医疗结构,NCIS评分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1)大多数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医疗结构,不具备血气监测分析的条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NCIS评分的推广难度。(2)NCIS评分中的大部分内容需要抽血检查,等到结果出来才能评分,极大的延迟了NCIS评分的评价时间,时效性相对较差。(3)NCIS评分整个动态评估过程中,涉及的项目较多,如果医院工作人员较少,任务繁重,则会影响NCIS评分的准确性、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拉热,包文芳.窒息新生儿血乳酸水平与NCIS评分的关系及两者对预后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37(5):892-895.
[2] 冯会敏,冀京雷,冯彩丽, 等.改良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联合生化标记物对高危新生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28(12):1317-1321.
[3] 陆佩,蔡成,龚小慧, 等.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单中心10年69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临床救治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20,41(1):37-42.
[4] 崔法新,王青霞,王爱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新生儿紧急生理学评分围生期补充Ⅱ与危重新生儿病情转归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9,34(4):306-308.
[5] 岑臻, 张丙宏. 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 中国妇幼保健, 2019, 034(007):1582-1585.
[6] 裴桂英,姜赤秋.不同评分系统预测危重新生儿死亡放弃风险的准确度及临床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1(3):476-480.
[7] 吴洁,韩亚梅,张娟丽, 等.新生儿危重评分对出生第1天近足月及足月新生儿呼吸疾病的预测价值[J].临床儿科杂志,2019,37(5):345-350.
[8] Ahmed M S , Giesinger R E , Ibrahim M , et al. Clinical and echocardiography predictors of response to inhaled nitric oxide in hypoxic preterm neonates[J]. Journal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2019, 55(7):753-761.
[9] 陈波,张惠荣,段为浩, 等.两种危重评分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3):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