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中坚的力量,是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地。大学生的成才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1]。由于大学生没有经历社会的洗礼,心理相对脆弱,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产行负面心理,一方面不利于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近年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据统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控制不当造成的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的培养,因此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一门新兴学科,在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业内研究人员的重视。因此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这一全新的视角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呈现出教育目标不均衡、教育手段单一化、师资专业结构配置不合理等特征,详细如下[2]。
首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均衡。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世态度和品质,通过提升学生的应对能力,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保障;与之相对应的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研究方法以预防和治疗心里疾病为主。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较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以及需求缺乏足够的重视。
其次,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手段单一化。需要强调的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来,在大学生心理疏导、心理疾病治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国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内容过于单一,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时以“问题心理”为目标,直接造成其研究主体以心理障碍的学生为主。从心理教育方式来看,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心理辅导、讲座、课程选修为主,总体上呈现出理论灌输的特点。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是也在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教育功能的全面性,不利于学生品质的培养。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结构配置欠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是专业工作人员相对匮乏,其中尤其以部分工科院校更为严重。部分院校尽管制定了长期的信息化教育规划,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只能由缺乏专业知识的辅导教师和政工人员兼任,极大的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进策略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在高压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代表的恶劣社会事件,让人们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社会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业内研究的热点。作为目前心理学研究的主流,社会心理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大学生消除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还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此外,社会心理学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大学生的幸福和成长放在首要位置上,通过开展人性化的心理教育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能,提升其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以及帮助他人的能力。
考虑到社会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下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几点行之有效的建设性策略,比如高度重视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断改进师资条件,优化教育环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增强大学生心理体验,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质等等[3]。
首先,高度重视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培养全面优质人才作为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教育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密切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明确培养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逐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多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针对性的指导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课程,除提供了有效的心理问题治疗方案以外,更倡导学生自己预防。因此,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该充分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自己、面对未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其次,不断改进师资条件,优化教育环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与群体、社会等外部环境息息相关。如果忽视了外部环境的构建,往往起不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因此为了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高校应该积极搭建科学的教学体系,设置合理的公共选修课,将社会心理学纳入教学计划。再者,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选拔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并聘请专业的心理研究人员兼职指导,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社会心理学认为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采取措施满足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通过良好的环境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内在价值。此外,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中,积极的组织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培养学生积极情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正向作用,通过营造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优越的环境。比如,通过前期调研,明确大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开展形形色色的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体验感和获得干,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正面健康情绪。
第三,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增强大学生心理体验,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质。社会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社会体验过程,对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心理学教学中,多以灌输式的教育为主,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实际体验中,造成了学生认知感低、参与度差的局面。为了改善这一弊端,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自助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体验中去,比如教师提出一个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体验,这个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升兴趣,并从中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方法。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学生健康品质的培养,转变了传统心理疾病疏导的教育方式。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应该从积极健康的角度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通过正能量的宣传促进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为此,应该坚持成功性的理念,从多个角度挖掘大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其固有的积极品质。由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等开放教育方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和效率。
3.结论
为避免大学生因情绪控制不当造成的伤害事件,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健康情绪效用,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增加学习动力、构建良好的人家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应该注重情绪的合理表达,积极构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网络。科学的应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思维方式,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学会把控消极情绪,避免 “踢猫效应”,在遇到委屈或者困难时选择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和宣泄渠道,避免出现恶性循环。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是由于人经历的某种事件而产生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其中不合理的信念常随负面情绪而表达。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被消极情绪所控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以及合理的理念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品味,通过分享、记忆重建、自我鼓励、加深理解等方式养成品味快乐的习惯,最大程度的减少负面情绪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言传身教,通过积极的情绪导向,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大学生;需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正向作用,通过营造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优越的环境。总体来说,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助力大学生成才成长。
参考文献
[1] 于路心.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讨[J]. 山东青年, 2019, 000(007):81,83.
[2] 刘晋, 王力宾.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工作的实施——评《大学生心理保健常识》[J]. 中国食用菌, 2020, 39 (04):302.
[3] 董芳. 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评《音乐心理与音乐治疗》[J]. 食品工业, 2020, 41 9(1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