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自然资源部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职能转变。这项工作的主要任务落在了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管理部门,面对诸多重构性的工作,如何开局破题加强制度设计,充分地落实所有者职责,是自然资源权益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和考验。与此同时,对于机构改革、职能调整等因素引起的档案管理、资料处置等问题,如何做好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管理工作的档案整合利用、资料集中保管,确保档案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推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工作档案价值的实现,是自然资源权益工作参与者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管理工作中档案价值实现的重要性
自然资源部门的档案,作为重要的民生资料及社会资源,在自然资源部门日常工作及改革发展中持续地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做好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管理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保障档案资料价值实现,服务好自然资源部门的职能转型,是自然资源权益工作参与者的时代要求和政治任务。
(一)“统一行使”管理体制的规范化要求
“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是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制度创新,是开展权益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过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者职责分散,横向上,不同部门分别管理,割裂了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有机联系。纵向上,许多自然资源由地方直接配置,缺乏统筹,难以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全区域的利益。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主要就是为了从统筹的角度解决相互掣肘的问题。在这种“统一行使”的管理体制下,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管理工作中,科学规范地实现档案价值,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二)落实产权责任主体的法治化支撑
宪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但法律上缺乏具体代表主体,本轮机构改革要求自然资源系统履行所有者职责。在自然资源系统内部,自然资源部权益司、地方的权益管理部门就是“履行所有者职责的职能部门”的主责单位。统一行使所有者职责,需要全面落实产权责任主体、健全工作队伍,主动承担主体责任,旗帜鲜明地主张所有,实实在在地维护所有者权益。在具体工作中,档案管理将充分发挥其记录法律依据,防范行政风险的法律效能,为合法行政、合理行政提供程序正当的法治化支撑。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信息化保障
通过梳理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管理工作的总体框架和思路,可以发现其在现有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上进行了创造性地探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权责清晰的资源清单和委托代理制度;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建立资源资产市场化配置制度和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管理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探索和建立,离不开档案资料的信息化储备和保障,做好权益管理档案的价值实现,有利于实现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优化升级。
二、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管理工作中档案价值实现的困境
各级自然资源权益工作部门成立以来,都围绕“履行所有者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工作主线,在建立“主体明确、权责清晰、权益落实、保护到位、配置高效、监管有力”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尤其在日常权益管理中的档案工作上从不同层次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规制。从总体上看,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境。
(一)档案资料管理存在失衡
统一行使所有者职责,是在不改变各级政府分级行使行政监管权的情况下整合分散的所有者职责。由自然资源部统一对全民所有的土地、矿产、海洋、森林、草原、湿地、水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进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自然资源权益工作者需要收集和处理上述资源的所有数据资料。由于改革前部门之间的互不隶属,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资源的数据采集、量化和确权等标准都与原国土系统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部门之间对于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不统一导致资料收集完整度、档案门类的涵盖度在档案资料的匹配上存在明显错位,对于不同部门之间不同信息系统内容的整合存在较大困难。虽然各类档案数据资源丰富,但是存储分散且标准不一。以上的情况直接影响了自然资源权益工作者的日常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日常档案资料的移转、交接和使用。
(二)档案业务标准亟需建立
新成立的自然资源权益档案与原国土、规划等职责部门档案有很大差别,不能简单套用或沿用原生档案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标准体系。目前各项权益工作管理制度模式尚在探索,尚未形成统一的权益管理制度和业务标准体系,不利于权益管理的档案价值实现。以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为例,现有各类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清查)和价值(价格)评估工作,在技术层面还存在差距。一是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属性信息不全。已有的自然资源调查(清查)多以数量、质量、用途、分布等实物属性信息为主,反映自然资源资产的价格、收益和使用权情况等价值属性信息不全。二是不同种类自然资源清查时点(时期)不统一,不利于对比分析。三是自然资源资产使用和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资源资产的市场发育不充分,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价格信息,缺少价值验证机制。
(三)档案信息化程度需要提高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范围愈发广泛,但是在自然资源权益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信息化水平融入程度不高,成员接受度不够,信息更新迟滞等问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能力提升依然挑战重重。
三、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管理工作中档案价值实现的对策
自然资源权益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制度设计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问题矛盾,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人员配置等任务既艰巨又紧迫。在权益管理的档案工作中,应该紧跟改革步伐,及时了解发展动向,在全面摸底调研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做好权益管理工作中档案处置和管理,充分发挥档案价值实现的积极效能。
(一)突出问题导向,加大统筹力度
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者权益不落实的问题,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也是研究完善权益管理中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起点。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制定工作方案,分步实施。通过制定方案,一是成立权益管理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档案组织和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部署;二是明确权益部门的档案工作计划、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时间安排等,分阶段、分步骤稳步推进档案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权益工作者的档案管理素质。适时组织开展部门内的档案法制宣传和教育,正确对待自然资源权益档案管理工作。
(二)强化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坚持改革创新破难题。权益管理工作有很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持续深入地研究探讨,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可借鉴,只能“边干边学边探索”,必须用改革的方法、用创新的思维去破解。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条路径切入、第一条路径是理论研究路径。要寻根溯源,弄清楚国家规定有关要求的原意,了解国际上的最新经验和最新理论创新;第二条路径是实践探索路径。要注意收集、研究现象,从现象中梳理规律、提炼理论框架。面对原有的国土资源档案、城市建设规划档案以及林业档案,应当以“三定方案”为基础,明确各单位的只要职能及权责依据,结合不同档案内容的特点和性质,以科学管理、便于检索为目的,认真研究编制权益工作档案分类方案,对自然资源权益工作档案进行妥善归类保管。
(三)加强技术支撑,推动政务转型
目前国家正在加快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数字中国。自然资源权益档案工作正在经历机构改革和电子档案管理转型的叠加变革过程,要适应新时代对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新要求,参与构建“全国一体化”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主动联合信息部门,增强技术能力,攻坚克难,逐步实现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在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在目前的权益工作中,已有对于权益管理档案信息化的探索与尝试,为加强全民所有储备土地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制度,2020年初,自然资源部对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进行了改版升级,系统涵盖机构名录管理、储备项目管理、业务流程监管、专项债券额度申报与分配、债券发行与偿还、综合统计与分析等功能模块,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可以在系统中对土地储备机构、计划、项目、地块、资金、债券等实施动态监管,确保全程可追溯、可查询,保障土地储备工作规范运行。虽然系统仍处于运行维护的建设时期,但已经使土地储备信息化监管得到了强化。随着自然资源权益工作的不断发展,权益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也将实现质的飞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自然资源权益部门的发展初期,做好权益工作档案的管理和处置工作非常重要。首先,自然资源权益管理部门需要提前谋划,综合考虑日常工作中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明确档案责任、工作步骤、完成时限。其次,在具体工作中,还需密切关注国家规定的新情况新变化,强化创新思维,认真分析研判,及时调整优化处置策略和处置措施。最后,还应当注重技术支撑,善于利用新技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转变工作思路,推动政务转型,推动档案价值的良好实现,充分发挥档案价值实现的积极效能。
参考文献:
【1】曾令元,刘媛媛.机构改革中自然资源档案的管理[J].四川档案,2019
【2】杨钮然.机构改革期间档案工作的困境与突破[J].黑龙江档案,2019
【3】杨芳芳.如何在机构改革中做好自然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兰台内外,2020
【4】李小艳.当前自然资源档案管理面临的难点及对策[J].自然资源登记,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