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妇科肿瘤患者而言,术后化疗是比较常规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一些化疗药物的使用虽然能够杀灭癌细胞,但同时也会对人体骨髓造血功能造成影响,使患者出现白细胞缺乏或减少的现象,身体免疫力也会迅速下降,不仅会阻碍化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妇科肿瘤患者而言,淋巴囊肿感染是常见的术后化疗并发症,发病率约为5%~55%,要想有效预防和治疗淋巴囊肿感染,必须要最常规化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所收治的妇科肿瘤患者,共计80例,随机分组后,对照组和研究组各有患者40例。研究组患者年龄33~75岁,包括卵巢癌12例、子宫颈癌19例以及子宫内膜癌9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4~76岁,卵巢癌13例、子宫颈癌20例以及子宫内膜癌7例,两组患者在癌症类型、年龄、病程等方面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子宫颈癌患者先行盆腔淋巴结清扫,之后实施全宫切除术,而子宫内膜癌患者和卵巢癌患者则先实施全宫切除术,后清扫盆腔淋巴结。所有患者都在术后7d开始化疗,化疗方案选取CEF,一周期为3周,共化疗6个周期。常规化抗感染治疗采用替硝唑、青霉素等静脉滴注,强化营养支持,连续用药3~7d。研究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7d。
1.3诊断标准
淋巴囊肿感染诊断标准:患者体温维持在37℃~39℃;局部疼痛,触摸疼痛加剧;囊肿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囊肿内液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为阳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处理相关参数,“t”和卡方检验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化疗后淋巴囊肿感染率
在手术化疗后淋巴囊肿感染率方面,研究组患者参数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
表1:两组患者手术化疗后淋巴囊肿感染率比较 [n(%)]
2.2两组患者手术化疗后效果
在手术化疗后效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发热时间参数和中性粒细胞>1.5×109/L时间参数也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
表2:两组患者手术化疗后效果比较 (x̄±s)
3.讨论
妇科肿瘤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会对女性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影响,而术后化疗是常规化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一些化疗药物的应用,经常会使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而盆腔淋巴囊肿感染就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医学上认为主要是因为患者在实施淋巴结切除术后,对淋巴管完整性造成影响,从而导致淋巴液大量外流,从而使淋巴液滞留于宫腔内,术后淋巴腹膜关闭,导致淋巴囊肿。对于一些轻微的小型囊肿,一般可通过淋巴液自行吸收,但如果是严重的大型囊肿,同时伴有感染,那么经常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在妇科肿瘤手术化疗之后,必须要积极预防和治疗淋巴囊肿感染,以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2]。
在本次研究当中,80例肿瘤患者在术后均实施统一的化疗方案,且均采取常规化抗感染治疗。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发热时间以及中性粒细胞>1.5×109/L时间更短,且研究组患者手术化疗后的淋巴囊肿感染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妇科肿瘤手术患者化疗后一定要积极治疗并发症,而淋巴囊肿感染就是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常规化抗感染治疗方法效果不够显著,因此,可尝试将其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联合应用,不仅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淋巴囊肿感染率,同时还能缩短其发热时间以及中性粒细胞>1.5×109/L时间。另外还要注意患者的营养状况和ANC水平,及时对抗菌药物进行应用,以降低患者感染率,促进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郭敏, 朱波, 沈晓露,等.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化疗后淋巴囊肿并发感染25例临床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7, 13(007):1051-1053.
[2]邹珺. 妇科患者恶性肿瘤切除术化疗后淋巴囊肿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014(009):16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