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作为疗愈的空间节点---插画艺术形式语言的移情与共情功能
张奇勋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奇勋,. 视觉作为疗愈的空间节点---插画艺术形式语言的移情与共情功能[J]. 中国艺术研究,2021.1. DOI:10.12721/ccn.2021.157005.
摘要:
插画艺术在当今社会文化和审美发展迅速的时代下,对于创作者和受众都已有不同程度上的心灵释放的功能特征,是城市压力下的人们交流文化、人格自洽的方式出口。本文基于对插画艺术的创作来源、视觉思维、形式特征等分析,以及其建立起于观者非语言性的多元场域空间——创作者与作品的创作空间、观看者与作品的共情空间、观看者与自己的记忆空间、观看者与创作者的对话空间等,探究插画艺术形式语言的疗愈功能。
关键词: 插画艺术绘本空间形式功能心理
DOI:10.12721/ccn.2021.157005
基金资助:

一、绘画的疗愈特征

从艺术史的进程中我们能看到绘画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独有特征——疗愈功能。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在作品中通过扭曲、变形、晦暗的色彩,表现悲观、动摇、伤感的情绪基调,刻画人在灾难和不平等社会的压抑、不安、挣扎紧迫与残酷无情的社会对抗,寻求精神层面的安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理论依据为“超现实主义艺术”构建立场,通过对本体的精神活动,如潜意识、无意识、梦境、幻觉等内容,深层探索内心世界,表现超越现实与客观存在的心理反映;我国古代艺术家阐述中国美学时,常用人的自然生命及其因素,讲究“骨法”、“筋骨”、“畅神”、“气韵”、“天人合一”等,这些都和艺术对人的生理、心理甚至精神层面的作用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分析学等诸多交叉性领域,也有对绘画的疗愈特征的研究和揭示:格式塔心理学家苏珊·朗格揭示了艺术与生理的关联性;罗恩菲德的《通过艺术的教育》中,揭示了绘画有助于儿童成长阶段的情感表达和人格健全,并提出“艺术教育治疗”的概念;芭芭拉·嘉宁在《艺术与治愈——运用表现性艺术治愈身、心、精神》一书中揭示了艺术所具有的神奇的治愈作用,其作用于对象,无论是创作者或是观看者都受用。

二、移情空间:插画形式的移情的发生和继起

1. 感知形式:单幅插画形式美的移情

英国的艺术治疗研究者爱德华·亚当逊在《作为疗愈的艺术》中指出:“艺术创作满足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普遍存在的创作冲动。”,且他认为艺术创作是极佳的、比起言语有更多承载量的交流方式。自发性的绘画揭示了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内在人格的祛蔽和现实的一种对抗,它帮助人们先于自己建立自我认知,再通过创作将他的认知成果传达给别人。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会唤醒个体的创造性表达,借助媒材的表现性,结合线条、色彩、形状、图象间的关系运用,呈现吻合真实经验的视觉意象。

中国插画家韦尔乔作品《情绪怪兽日记》,是一本集合了他对自己日常心情情绪状态记录的涂鸦作品集。孤独、痛苦、遗憾是激发他创作的动机,各种情绪的迸发引入他与自己的洽谈。他通过对身边物体的想象、赋能、重组、夸张等创作思维加工,来连接自己的童年经历。作品中呈现的很多拟人化、抽象性、符号化的图像成为他对不同情绪经验的感知的载体。

2. 阅读形式:绘本作品形式美的移情

绘本是插画图像结构的创作类型,本质是图像思维。绘本的讲述和“阅读机制”相同,基于“翻页”。每翻一页的进展并不只是接续紧密的故事情节的顺向延展,在观看思维上也是既有联系又有跳跃。绘本形式依托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交叠,对事物进行图文叙事,其故事性、互文性、连续性的呈现特点,将断帧的图像以时间阶段、情绪起伏、情节的演变的等线索串联,更丰富、立体、清晰地叙述,赋予观者更真实的想象空间。

安东尼·布朗的绘本作品《到森林中去》便是以颠覆和解构的叙事方式将现实与意象相结合,在情节设计之中又巧妙融入了经典童话的元素,在一个故事架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故事,构建出精妙绝伦的图像之叙事,并在串联之间产生了新的现实意义。

《谁来我家》以故事发展的时间线索,串联起一个重组家庭的爱与痛、混乱与安宁、泥沼与治愈。用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想象力、奇幻、童趣来守护孩童在成长中对亲情的依赖以及对家庭的理解。安东尼在前后用不同色彩氛围、构图经营、意象象征的对比来暗指女儿凯蒂的安逸、兴奋、紧张、落寞、孤独、释怀等情绪变化,展现单亲女儿细腻的内心,将真实的童年经历和艺术表现性结合,刻画有代入感、再现性、戏剧化的故事画面,来呼吁家长对童心的呵护。

三、共情空间:插画艺术故事性的共情疗愈

1. 沉浸空间:场景化叙事的体验式演绎

插画艺术作品的图像化演绎承载着一种作为符号的内在意象,通过视觉化的形象方式出现,并依此建构心理现实,呈现出承载者无形的心理信息的叙事空间。建筑艺术中:“人的记忆是利用空间参考点表达的。场所、建筑和街道都可以让我们辨明自己所处位置,使我们能够建立并整理自身记忆。”不同门类艺术家对空间营造的统一方向上探究不同的方式和手法,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与记忆相联系的场景空间。

从《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一画中,反观高更对他个人人生的概括和总结。经历了疾病的折磨、失去女儿的痛苦、绝望自尽最终被救回的他,置于逆境坐标之中光顾他的自我意识,重建广阔的生命视角,带着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和对自己精神层面的追逐在绘画中寻求答案。

画中三维进退空间中,不同形象的人物暗指了人生不同阶段。神像、禁果、祈祷、猫、不死鸟与蜥蜴等极具象征意味的物像共处于沉稳、幽暗、静谧的蓝绿主色调中,营造出仿佛蒙太奇般的多维空间,溯洄、映象、堆叠出他一生中的诸多片段。

2. 延展空间:美好事物的精神性共振

杜威说:“无论一个人处在连续体的哪一个点上——想象处在现在、过去或将来的某个时候——每一个点都有过去的经验基础,而且都通向经验性的未来。”我们从了解插画作品蕴含的差异化观点反观对照自己,来研究、探索、丰腴我们自己的审美和内心精神世界。

有时明明眼前的画很美,但为何又让我们为之落泪。插画艺术以可感知的图像画面设计、故事阅读形式的节奏开合等信息集合成超越时空的“对话空间”,来拓展绘画的边界,延伸出更多联想的空间。观者结合自我个人经验看到自己的遗忘、失去、尊严、认知、渴望等情绪碎片,在真实的经验与美好的向往的碰撞中,无意识地寻找与自己人格的对抗、整合、自洽的情绪释放。

线条插画大师谢尔·希尔弗斯的创作《失落的一角》以最简洁的线条构成讲述一个圆的自我完善经历,让人们反观自己曾经对追求的执念、失去的痛楚以及时间带来的释怀,思索有关人生“完美”和“缺憾”的深层意义。

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小王子》以孩童视角诠释生活、情感、责任的价值取向,寻找生命的“本真”。令插画家们用不同的绘本风格尝试演绎孩童的感性、纯真、爱与责任与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念固化,延续人生真谛的睿智而意蕴绵长。读者们也从中反复拾起那被快要被现代功利思想遮蔽遗忘的真、善、美的心灵家园。

结语:

插画艺术承载着创作者的情绪感知、经验表达、人生感悟,以丰富的图像演绎、叙事形式搭建起多维的场域空间,提供人与人、人与物的共生、共鸣、共创栖息地,产生观念与观念、观念与经验之间的肆意碰撞,达到情感释放、自洽自融、精神沉淀的疗愈功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交叉性多元发展,相信插画艺术的疗愈特征会在更多未知领域寻找更有力的可能性和发力点,服务于人与社会的精神世界净化。

参考文献:

[1]阳怀.美术的疗愈功能探究[J].中央美术学院,2015

[2]徐艳卉.生活的画与话——论韦尔乔的插画艺术[J].南京艺术学院,2021

[3]阿兰·德波顿\约翰·阿姆斯特朗.《艺术的疗效》.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出版

作者简介:张奇勋(1995- ),男,汉,上海松江,学历:本科毕业,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单位:上海杉达学院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