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历资料
1.病史
患者刘xx,女,52岁,2014711-003,两年前,因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行左足内踝处大隐静脉切开置管术进行抢救,拔管后局部感染,炎症渗出水肿,久治不愈,形成溃疡。特来求治。
2.临床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
3.查体:发育正常,一般情况尚可,神清合作,行动自如。局部:左足内踝处有1.5ⅹ1.0ⅹ0.5cm³黑色痂皮一处,上有明显渗出物,且与袜腰粘贴。周围肤色褐暗,压痛++,可凹性水肿漫及小腿中部。阴陵泉穴部位的隐神经处压痛明显,健侧肢体反复检查则无。
二、治疗经过
根据病情,初拟对病灶区域支配的隐神经处(阴陵泉穴)行阻滞,以达到对病灶的消肿消炎,促进溃疡愈合为目的的方法试治。
首次,以2%利多卡因5ml于阴陵泉位点的隐神经处注射。约10分钟左右,患者主动报告患侧足底明显发热,查余无其它不适,遂放行。次日,病人告之,今来诊路上,感觉患腿轻快,检查局部,压痛好转,水肿明显减轻,但仍与袜子粘连在一起。如此,每两到三天注射一次,第四次后,病人说已不与袜子粘连。检查已无明显渗出,压痛与水肿不显著。加强治疗6次后停止治疗,但痂皮似更牢固,不可动摇。大约过了近一年的时间,才逐渐脱落殆尽。
两年后,患者又急匆匆来说,有犯病之可能。检查局部颜色变深,出现轻度压痛及可凹性水肿。便再于原阴陵泉穴处注射局麻药,结果治疗效果不显著。后来经过再三考虑,多方面详细检查,发现腘窝部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走行处,即委中穴和委阳穴有明显的压痛,而反复检查对侧则无。
于是,对委中、委阳及阴陵泉和阳陵泉等四穴进行痛点阻滞,每穴注射局麻药3ml。次日来诊检查,效果卓著,局部压痛和可凹性水肿明显减轻。如此再治疗四次,共11天,结束此次疗程。
又过两二年后,患者因胃部再出血抢救无效而死亡。
三、讨论
下肢慢性溃疡(臁疮)是指发生于下肢的慢性皮肤溃疡,其临床特点是多见于久立、久行或负担重物者,多有下肢静脉曲张史,多发于小腿下1/3处,溃疡经久难愈,或愈后每因损伤而复发。下肢慢性溃疡属于中医学“臁疮”范畴,[1] 为历来医家所怵头。
本例溃疡,病因很明确,系因大隐静脉结扎而完全断绝此途径血液回流所致。所以只要改善静脉的回流状况,便有溃疡很快愈合的可能。于是采取了卓有成效的神经阻滞疗法,不但解除了因长期反复炎症刺激造成的局部疼痛、肌肉血管的痉挛,反而对肌肉、血管有明显确切的松弛和扩张作用,从而改善并增加了局部血液循环状况,发挥了活血化瘀的功效。这样一来,促使动脉血供增加,改善了缺血缺氧,促进溃疡炎症的愈合。同时,也促使静脉回流增加,减少渗出,消除水肿,也同样促进溃疡炎症的愈合。活血化瘀,二者虽然相辅相成,异曲同工,但于本例而言,静脉回流的化瘀作用是溃疡愈合的主要因素。
对于本例患侧出现阴陵泉、委中、委阳等穴位痛点,对侧肢体则没有的现象,虽然首次遇到,但应与“阿是穴”是同属性的表现,是祖国医学穴位来源,确定穴位位点的依据,正是祖国医学科学性的体现。如此诠释当否,与同道商榷。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疾病(修订版):GB/15657.1.2021[s].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