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神经病变较多见的疾病,同时也是糖尿病多发的慢性并发症,其存在常伴随着疼痛、麻木、胀腹、多汗等症状,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食管功能障碍、食欲不振等症状,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社会功能,还给患者带来了心理负担,因此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具有着重要意义的[1]。具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分组,即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前者行甲钴胺片治疗,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采取益气活血通痹汤治疗,其中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5例、15例;平均年龄(53.47±5.24)岁;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8例、12例;平均年龄(53.68±5.37)岁。两组资料对比差异小(P>0.05),具有可比性。我院伦理委员会知情并同意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甲钴胺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益气活血通痹汤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如下:
(1)甲钴胺片治疗方法:甲钴胺片剂量为0.5mg/片,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等多方面结合调整用药剂量,本次用药剂量为0.5mg/次,3次/d,需配合液体进行口服。
(2)观察组治疗方法:观察组主要实施中药结合西药的治疗方法,益气活血通痹汤组方:桂枝、附片、当归各15g,川穹20g,党参、黄芪、鸡血藤各30g,防风、没药、乳香、独活、甘草、羌活各15g。冷水浸泡1-2小时,沸水煎煮2小时,每剂约300ml,300ml/次,分3次服用。
(3)注意事项:两组患者需在进行不同的治疗方式前优先使用降糖药控制血糖水平。服用甲钴胺片时应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查阅是否有过敏史。用药期间患者应配合食用高维生素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帮助患者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患者的身体各项指标,治疗后需检查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确认无误后,两组患者的治疗均以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1)对SCV的数据进行真实统计并记录,包括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和正中神经传导速度。
(2)统计并记录MCV的真实数据,记录方式相同。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需进行比较和分析,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SCV对比
表1显示,SVC水平对比发现,观察组显高(P<0.05)。
表1两组患者的SCV对比(x̄±s)
2.2两组患者的MCV对比
表2显示,MCV水平对比发现,观察组显高(P<0.05)。
表2两组患者的MCV对比(x̄±s)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并且和较多的因素息息相关,但主要诱发因素是由于血糖的不平衡或波动较大导致。临床上有50%的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在病发过程中伴随着麻木、腹胀等症状,但当并且波及到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食管功能时,极易对患者造成负担,因此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西医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是使用甲钴胺片进行治疗,该药物可以进入神经元细胞器使得神经递质恢复正常,以此达到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中医认为[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于肝肾阴虚、气虚血瘀、瘀血阻络等问题导致患者体内的血脉流行不通畅,造成痹阻不通,应该使用益气活血通痹汤进行治疗,其中羌活和独活可以有效帮助患者除湿通痹,黄芪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脂,鸡血藤可以活血化瘀,川穹、没药、乳香均可以活血通痹,将以上药材结合一起食用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改善身体气虚血瘀、痹阻不通的问题。中药和西药相结合更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治疗效果[3]。结合本次研究来看,观察组的SCV、MCV中绯中神经传播速度和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的SCV、MCV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施行益气活血通痹汤联合甲钴胺片治疗效果确切,可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其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汉政,梁彦昌.益气活血通痹汤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10):1304-1305.
[2]王倩倩,鲍凤和.益气活血通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2):38-39.
[3]富士峰.益气扶正通痹汤联合甲钴胺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患者sICAM-1、Omentin-1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1,39(08):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