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2021年新课标来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而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文科课程,若是还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必然难以达到高效教学,也不能有效提升学生能力。因此,应全面探索项目化学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应用,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打造全新、高效的课堂。
一、项目化学习简述
项目化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内容看作是一个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相比,该方法操作性强,密切联系实际,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项目式学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一个或多个目标,再将该目标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打造高效课堂。项目化学习分为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评价和反思这四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教师在每个环节都处在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的位置上,从这点来看,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像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发展的推动者,所以更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应用项目化学习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思维的限制,习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单纯地教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很少与学生存在真正互动,从而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项目化学习,使得课堂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多元化,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又突出了教学的核心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另外,项目化学习具有突出主题、注重实际操作的特点,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又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初中课程,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思想多变、多动、好奇心重,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应以项目化学习为依托,不断优化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率,既可将知识有效链接,形成结构完善的知识框架;还可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点
为体现现代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创造性等特征,我国教育部推出了一门新课程--《历史与社会》[2]。而从内容上来看,这门课包括了地理、历史、人文社科等内容,七年级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地理,八年级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历史,九年级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分析近现当代的历史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选择,由此可见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是地理、历史、政治的结合体。因此,从学科特点来看,这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的教学更需要项目化学习方式。
四、利用项目化学习打造历史与社会高效课堂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打造一个完整课堂的第一步,而该环节的宗旨是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主题,最后提出问题,以供学生深入探讨。以《在社区中生活》一课为例,教师首先要通过备教材充分吸收教学内容,通过备学情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上课之前,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项目化学习的主题任务,再将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各个小组,再由组内成员共同推选出一名组长,由推选出的组长按照兴趣或是能力给组内各成员分配合理的任务,例如,善于沟通的组员可以负责走访调查、细心严谨的组员可以负责数据的整理、善于表达的组员可以负责总结发言等等。在小组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在课堂上以汇报的形式将本组的任务成果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而教师则在汇报结束后针对小组成果提出问题,并要求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向问题的更深层次进行剖析,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全面理解与吸收,为开展一节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规划方案
在提出问题后,要针对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出规划方案,并且规划方案一定要遵循可行性的原则,处在初中时期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正是活跃的时候,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既要让规划方案充满多样性与趣味性,减轻学生因学习枯燥而产生的压力,又不能任由学生的思想随意跳脱,脱离社会实际,天马行空,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且充分地吸收、内化所学习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规划方案可分为发现问题、初步分析、深入探讨、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例如,在发现问题环节可以提出“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划定一个具体的方向;在初步分析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大量历史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自行或是小组合作从众多资料中找到问题的关键答案;深入探讨环节则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情景模拟、辩论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将自己带入到问题情境,换位思考;归纳总结环节就是各个小组每组总结出一份问题的答案,全班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的得出结论环节就是师生共同将上个环节的众多答案综合融合成一个最完整的答案,进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性归纳能力。
(三)解决问题
以项目化学习为依托的教学最强调的就是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正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提出的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方案,而下一步的解决问题一定要将上一步的规划方案作为依托和理论指导,因为在规划方案环节主要的就是结合实际,紧扣主题,若是解决问题脱离规划的方案,就相当于脱离实际,偏离主题。并且,解决问题环节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各项学习需要,符合新课改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实际步骤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灵活调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四)评价与反思
评价与反思是整个项目学习的最后一环节,从结论的角度出发验证以上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三个环节,该环节更注重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多元以及评价标准的多元等,比如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在评价的内容上可以是对学生过程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学生结果的评价;在评价标准方面,可以是与全班的平均标准相比,也可以是与自身的发展相比。在评价过后针对自身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反思,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以此来达到一个对自身的满意。
结论:综上所述,应用项目化教学可以提高《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效率。经上文分析可得,项目化教学可以从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评价和反思四个环节打造一个更加高效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因此,构建一个以项目化学习为依托的初中历史与社会高效课堂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德虎,汪晓勤.HPM视角下的项目化数学教学设计——以“长方体直观图的画法”教学为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11):5-10.
[2]纪海荣.项目化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要点与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1(21):159-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