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新部落”、“大学生”并含“兴趣”为关键字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内进行搜索,发表时间跨度为2010-2021年,剔除一些重复、不相关或参考价值不大的文献,最终对36篇文献进行了分析,并对新部落与大学生“重嵌”社会现象的形成原因及现象分析的研究现状进行以下的分类综述。
通过综述研究发现:目前学术界关于新部落、共同体与大学生有关的文章发表相对较少,研究的深度相对较浅,范围相对较窄。笔者认为,目前的研究应该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
一 、 相关概念界定
在学术上,第一个将“共同体”概念引入研究领域的人是斐迪南·滕尼斯。 1887年,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阐述了共同体的相关理论。 滕尼斯指出“以自然意志为主导的联合体称为共同体”,而“通过选择意志形成并由其决定的联合体称为社会”。在“联合体”中,人们基于共同的历史,传统,信仰,习俗和信任,在人际关系中形成了一种紧密,相互信任,互相帮助和默许的关系,而在“社会”中,人们的关系是基于个人的独立性以及个人原因,合同和法律的基础。 在共同体中,尽管种种地分离,但它仍然保持融合。 在社会上,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融合,但它仍然保持着分离。
2、新部落的概念界定
“新部落”一词最初是由米歇尔·马费索利提出的。 在他的部落主义范式中,“部落”是一个隐喻,部落隐喻没有精确的定义。 基本上是指由于相同的感受而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和与之相关的各种关系。“新部落”是考察现代亚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米歇尔·马菲索里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需要来自外部的认同和支持,期望通过各种交往方式建立社会联系,寻求同类和兴趣群体,进行同类的身份识别和分类。我们这里所说的新部落就是藤尼斯共同体理论的现代演绎。“新部落”被认为与大学生的聚会、舞蹈、音乐、消费和狂欢有关,有阻断、打破主流社会各种标签如阶级、种族、性别、性取向的作用。
3、个性化发展的概念界定
所谓的“个性”可以理解为个人与生俱来的条件,可以通过与所获得的环境(主要是教育)互动来形成一个独特的整体,该整体有利于自我解放,是多种素质融合而成的独特整体。个个性化发展意味着个体学生以自己的特定方式发展和完善自己,形成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健康人格。 它具有以下三个显着特征:第一是满足需求;第二是发展兴趣;第三是激发潜力。 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是指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以运用所学知识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4、“重嵌”社会的概念界定
个体化社会“嵌入”了各种形式的传统社区中的个体,从“由他人决定”到“创造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解放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得到强调。 然而,并非个人自由给大学生带来了所有的幸福和利益,这也使大学生陷入了孤独和残酷的现实。 孤独和无助的大学生面对流动的现代社会时,他们拥有强大的共同体情结,并渴望返回共同体之中。 从“脱离嵌入”到“重新嵌入”的变化是个体化社会发展的双重逻辑。
二、新部落兴起的原因
1、大学生个体化的弊端导致新部落的兴起
将社会成员铸造成个人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许多学者在文章中分析和解释了大学生个性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冯莉在文章中写道:自1990年代以来,国家通过“双向选择”就业,基层自治等政策或手段过快和彻底地解放了个人。制度和日益严峻的“丛林法则”使人们感到孤立无助。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由大学生组成的社会流动军从分散到集中的局面从各方赶到有限的城市空间中,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在被斩断了亲友熟人关系的陌生人社会里显得异常沉重,包括学业,婚姻,就业等一系列人生问题都必须自己解决。齐格蒙特·鲍曼认为,新的个性化理论是后现代的,后现代性是“流动的”现代性,一种徘徊的感觉,一种不安全感,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共存的“可怕的三位一体”
。人类需要种族群体,现代社会使人们失去家族感,因此对部落的需求将以另一种形式返回。在对人的聚合方面,搜索引擎提供了一个非常开放的平台,人们可以在该平台上自由交换信息并自由组合。 搜索相同单词的人可能有共同的兴趣。 它们很容易彼此契合,并且它们聚在一起时就能形成一个族。 这个族逐渐扩大并形成一个群体,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
2、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需求导致新部落的兴起
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必须不断努力,并通过与社会的接触来学习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会选择加入某个群体中,在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生活的同时,学习一些适合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技能。 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社会发展是大学阶段的重要发展课题。 同时,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术,就业和生活等多重压力,是“半社会人”,受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影响。 大学生为了良好的社会发展,必须继续融入社会大家庭。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社会发展是在原先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更深层次的学习,结合社会实践,在学习与实践的双重学习下,将学到的东西融为一体,发展成为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同时,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会适应社会的变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运用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并达到更好的高度。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此期间,尽管大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种种原因和情况,依然存在各种不稳定因素。 同时,他们还面临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因此,大学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性发展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新部落的特征
为了获得归属感和自我实现感,新部落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选择,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新部落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生自我组织,新部落与传统的大学生组织在组织结构、联系和交流内容三个方面有所不同。
1、组织、参与结构:自由化、平等化的交流
在传统的大学生组织中,通常存在明显的组织关系,并且组织中成员之间的相处也会受到这种关系的影响。 武巍在文章中指出:传统大学生组织的层次结构比较明显,职权层次清晰,规章制度有序,对工作职责的重视增强了组织的结构和体系。传统的大学生组织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其职责和职位很少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单一性与封闭性的特点也导致外部适应性差,组织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在这一组织系统中,很难激发学生的活力。
而在新的部落群体中,每个人处于平等的交流位置,参加的大多数活动主要是共享的为目的,没有明显的领袖地位。新部落是将大学生聚集在一起,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部落,而部落比正式组织更灵活,对成员的约束力也较小。 因此,新部落没有特权和禁忌,没有等级,权威和必然。 人们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交流的对象,并自由、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个人主观性得到凸显并发挥作用。群体的聚集呈现出一种更加自由以及开放和平等的结构。
2、联接纽带:兴趣与情感
在传统的大学生组织中,更多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上。上级交代的任务是什么,每个人都会积极地完成任务,但是缺乏主动性,任务也并非出于兴趣。而在新的部落群体中,每个人都因爱好而聚集在一起。王宁学者认为,兴趣是形成趣缘群体的原始动力,也是促使人们走在一起,开展活动,维护共同体的纽带。但是在新部落中,仅仅志趣相投的人是不够的,还需要许多情感因素:共享情感经验,建立的沟通规则,相互信任和真诚等等。因此,新部落仍然是由“情感”维持的共同体,是一种具有共同感的社交。拥有共同的情感使人们形成情感部落。这些部落中的情感像星云一样围绕着人们,将人们聚在一起并形成一种可感触的关系。
3、交往内容以日常生活内容为主
在政治共同体组织体系下,大学生天生具有“政治人物”的身份。 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大学生组织属于政治性早熟的组织,习惯于政治目标取向绝对化,政治运动一直是大学生组织活动的主旋律。因此,在组织生活中学生讨论的问题也一般都与政治性有关的大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对较遥远。
新部落团体更倾向于谈论大学生熟悉且有趣的日常生活内容。 无论是豆瓣,贴吧,微博超话、公众号以及知乎。这些平台通常讨论的都是非常生活化和日常化的内容,可以引起大家人的强烈共鸣,并且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参与其中。 一些学者指出:这种源自“平庸化”的小生活和小叙事的的互动似乎是极其中立和模棱两可的。 虽然存在一些无聊和消极的因素,但它确实使参与者能够成功地建立一种共同的意识和仪式,从而为形成归属感和为建立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四、新部落如何更好的让大学生“重嵌”
1、更加的情感化、群体化
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生能够“重新嵌入”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情感的存在。 现代社会中存在两个社会化过程,一个是理性组织过程,另一个是情感群体过程。 在追求个性化生活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但他们不知道向谁表达这种情感。 因此,在新部落中,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情绪放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部落中,并在部落中得到安慰。 在这种情况下,孤独的人可以通过情感再次聚集。
牟方磊在文章中总结道:情感是人类存在的初始状态,是人类固有的。个人的存在既满足身体的生理需求,又满足心理和情感的本能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生活在“情感”中,这种心理和情感认同成为生活的支撑和终点。新部落实际上是一个以人类情感力量为主体的关系共同体。由于部落具有开放、自由和平等的特点,大学生可以轻松、快速地聚集在一起进行互动交流。在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大学生中,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相互支持,同样的兴趣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持续的互动。在情感和信息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感受到被别人看到、听到、尊重和支持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2、增添共同的兴趣爱好作为基本动机
大学生加入新部落,实质上是将自己“重新嵌入”共同体中。这种“重新嵌入”可以使他们获得内在的平衡和充实。它也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获得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因为只有当我们与一个群体建立联系时,我们才能拥有价值。显然,这种联系是真实的或者是虚构的都没有关系。一些学者认为,兴趣爱好是是影响大学生后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大学生未来生活的基石之一,兴趣爱好是人们认识和参与活动的强大动力,使人们一直充满活力和热情。罗自文在文章中总结道:新部落以“兴趣”为纽带,同时大学生自发参与的部落具有强大的集合功能,只要有兴趣触及的地方,就会有出现部落的可能性,兴趣的广泛性发展就可能带来群体数量的大幅度增长。
作者简介 :
侯欣彤 (1994—),女,辽宁省阜新市人,助教,主要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