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艺术史的发展,包括图像学、形式主义、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西方艺术史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丹纳提出的“种族、时代、环境”三大因素,为艺术社团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化的模式。西方绘画方法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发展。本文尝试用丹纳的社会学方法,对两宋绘画的发展、衰亡以及特点进行探讨。
一、“种族”、“时代”、“环境”三因素
19世纪法国学者丹纳的思维能力出众,博闻强识,出版了《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论智力》等多部艺术史、历史、文学和哲学著作。在思想上,丹纳受到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的影响,如进化论和实证主义社会学,他尝试使用自然科学法则分析社会和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规律,强调从事实出发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以上述思想为基础,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艺术作品产生的根本原因取决于作品产生年代的时代风俗和时代精神,并将其作为核心观点。
(一)从“种族”来看
赵匡胤在建国后,为避免诸侯割据,避免像五代一样,出现政权交替的情况,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宋王朝处于一个比较安定的时期。宋微宗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宣扬院体绘画,对其进行赞颂,是一种赞颂善行的价值功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满足统治阶级巩固政权、追求精神享受的需求,产生了一种“院体”的绘画样式。
(二)从“时代”、“环境”来看
“时代”因素是指人为因素,如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因素。“环境”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它是一种外在因素对人的精神和文化产生的作用。“环境”是“时代”的一部分。宋朝属于“文治”时期。从宋太宗赵匡胤开始,每一个朝代的皇帝,都对书法和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宋代院体绘画现实主义风格的产生,与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的精神一脉相承,但也有其独特之处。院体绘画可以上溯至五代。五代时期,西蜀、南唐最早建立画院,著名画家有西蜀之黄空,南唐之徐熙,二人皆以花鸟为盛,尤以黄空之富体花鸟,为其后宋之院体鸟画之发展奠定了基石。这标志着中国绘画史上有了正式的画院记载,也标志着院体的产生。
二、“三要素”影响下的两宋绘画
将丹纳的理论与中国绘画相结合,可以看出“三要素”在中国绘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也是一样的,每个时代的艺术品都承载着不同的时代精神、思想和审美情趣,无论是商周的青铜礼器,还是繁荣奔放的盛唐的壁画,都有着自己的风格和趣味。由于民族因素在中国绘画创作中的作用并不大,所以本文主要从时代与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对绘画创作的影响。宋代已有比较完善的画院制度,中国画坛也进入了人物、山水、花鸟三栖发展的时期。由于时代与环境因素的影响,两宋文人绘画具有三大鲜明的特点。
(一)院体画盛行
两宋继承了五代以后的画院制度,很多画家都在画院任职,他们与上层社会有着紧密的关系,他们的绘画作品与上层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绘画情趣、美学风格都与统治阶级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所以,宋代的院体画,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类,都有一种富丽典雅,细腻精致的总体风格。
(二)风俗画的发展
宋代是一个非常繁荣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商业和农业发展的时代。繁荣的商贸,加速了社会财富的迅速积聚,同时,人们还可以进入画阁,品萧鼓,形成了一副欣欣向荣的生活景象。据《东京梦华录》所载,靖康之前,汴梁和平已久,通商畅顺,沿街妓院,雕梁画栋,天下之珍皆归市。在节日的时候,人们可以踏上清明的土地,登高祈福,元宵节的时候可以欣赏花灯,在平常的日子里,还可以欣赏笛子,晚上的时候,还可以欣赏到亲朋好友。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两宋民俗画的创作题材不断拓宽,艺术技法日趋丰富,张择端,李嵩,苏汉臣等民画名家相继问世,创作出不少佳作,例如:毛文昌的《村童入学图》,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其中,以北宋画师张择端为代表的《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一部以民俗为主题的巨著。
(三)重“意境”;重“志趣”
受前代人物画传统的影响,宋代人物画在发展之初,就面临着变革、建构新的美学制度的巨大压力。而在苏轼等文人的提倡下,“画里有画,画里有诗”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在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下,宋朝的人物绘画艺术呈现出一种不同于院体的自由而细腻的绘画风格,充满了人文气息。它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物我两忘”;一种“适意”的艺术创造境界;追求新颖与朴素的格调。
他所营造出的浓厚的书卷气风,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禅宗画也渐兴。梁楷“减笔画”是一种“以墨代笔”的绘画语言革新,它打破了传统人物画的固有模式,使其在人物画中表现得更加自由和娴熟。
三、社会环境之经济物质文化背景
随着社会和政治环境的逐渐安定。随着生活的日益富足,人们不仅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想要表现的感情也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并以诗意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人生。民间大众的需求与统治阶级的官品取向相吻合,自然而然地对宫廷花鸟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促进作用。“外师造化,内而外”,让人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都放到大自然的花草鸟兽之中。在这种民生富足、生活和谐的大环境中,院体花鸟逐渐繁荣。
元中晚期,画坛上著名的画家,大多都是饱经磨难的文人,他们在艺术表现上,也从工笔过渡到了水墨,多以山水、花鸟、墨竹、墨梅等为题材,表现出一种隐居或休闲的心态。
四、结语
纵观中西艺术史,画家,流派,风格,作品,多如繁星。画家的艺术语言、技法和审美定位是影响其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这种技法与美学趣味,因民族、环境、时代等因素而异,不能孤立地加以论述。依此,丹纳“三要素”为人们探索艺术发展的外在因素提供了一条出路。然而,丹纳《艺术哲学》一书从整体上论述了“时代”的形成,却缺乏对“个人”“风格”的完整描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着各种颜色的理性或非理性的感官刺激,其影响已经超出了纯粹的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范畴。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卢珊.宋代绘画品评的形态和审美内涵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22.
[3]李松石.两宋题画诗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9.
[4]顾海涛.李公麟绘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4]朱知非.北宋画论和画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9.
[5]宁晓萌.“名画”的观念及其美学意义——以《历代名画记》为核心[J].文艺研究,2012
[6]耿明松.明代笔记体画史的发展与成就[J].美术文献,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