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问题
(一)实质性理解问题
其实,在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中,还常常面临着一些悖论。首先,要想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矛盾问题加以处理,就需要对它加以深刻认识和掌握。但是根据思想解释学中的一些思想,人们可以知道,唯有将当前的问题环境与问题范围作为切入点,才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加以认识。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观念和概念,更有助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因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将理论观念现象作为起点,也只是对事实现象进行解释,也只是将社会物质实践现象作为起点,从而对实践现象进行解释,也就是仅仅把人们的社会实际情况当作理论出发点,进而对社会实践问题作出阐述,又或者仅仅以当前社会的实践现象作为出发点,进而对社会理论问题进行阐述,因为这种方式才是人们对当前社会事实的认识、掌握的基本途径,而且,人们唯有借助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理论的进一步认识,才可以对当前的中国现象作出正确处理。但很多研究者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什么实质性思考,也因此影响了后来中国哲学进一步深入化的发展。
(二)“回到马克思”问题
一方面,透过与"回到马克思"时代的历史对话,人们可以知道其最主要面临的困难就在于,人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时代的误读与误解。这种误读和误解很多都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盲目了解和认知,这正是人们并不能在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加以认识,而是通过相关学者的转述对其进行理解。所以,在新历史背景下,人们要在原文理解的基础同时,对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内涵进行挖掘与认识,从而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大众化的探索意识。因此,"回到马克思"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研究而言是十分关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回到马克思"的学术方法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果的一大创新便是引入了马克思主义文献解读方法。它不但提高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科学价值,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还促使了人们可以将它作为学术手段,但并不能将其作为最后的阐释手段,其作为唯一依据的,也只能是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就是说,只有在符合中国实际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文本阐释,才能够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术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视野
(一)综合性研究视野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思想,是由西方哲学系统派生出来的。所以人们需要有了解西方哲学系统的基础知识才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加以深刻认识。其次,从中文环境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认识和理解。对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哲学,会很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前理解"或者是"先见",因此要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认识,就必须把其和我国的传统历史以及中国社会文化进行有效融合。由此可见,要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还需要具备综合性眼光。
(二)历史性视野
从其内在的原因而言,首先,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存在的非同质性,因此在其思想当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思想演变和发展过程。从这个过程来说,可能还有某些不了解甚至是不够明白的内容。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并不是绝对封闭、呆板的,而且随着理论创新和实际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它也在不断充实和完善。所以,人们需要利用它性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并运用历史分析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过程,对它的潜在含义进行充分挖掘。
(三)世界性视野
从哲学世界性发展的观点去探讨,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形成的思想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苏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以及后来的卢卡奇、葛兰西等人所创建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两者尽管在历史意义以及思想内容等方面都有着相当的不同,但是也都具有相应的科学性,以及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理论基础以及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方面,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今天,人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时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二个思想传统上已经有所体现。于是人们必须以全球化视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在对其开展深入研究时,能够把它置于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境中加以分析,找出中国与他各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相同点与差异,对其内在原理与特点加以阐述,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方法论层面的策略
(一)高度关注时代发展潮流,深入探究全球化大趋势中的发展走向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展开深入的学习,并进行必要的反思,可以对人类理性予以进一步审视,进而通过发展思维来化解一些实际的问题,进而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树立起崇高信仰。在发展的进程中,要善于发现新的问题,确保视野得到延伸,建立起全新的学科,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要促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真正获得话语权,并切实成为国际主流,进而使其可以变成一种世界观以及方法论,并成为这个时代中的主流精神。
(二)根据我国实际,直面真实社会,科学地在实践中处理工作中的矛盾
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发展,这占是必须要得到切实关注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呈现出的现代价值来看,在关注理论诉求的同时还要对其所具有的实践价值予以重点关注。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本质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们国家的实际切实整合起来,而这里所说的实际即是中国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情况。要从中国现实生活出发,将相关的理论予以有效应用,从而使得实践中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通过丰富和运用高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研究成果来指导群众实际活动,开辟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其发展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应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集成,并与中国的实践进行了有效的结合,进而读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理论方面的阐述,将中国特色切实展现了出来,展现出了强大的创造力以及生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中国当前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要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作出全面认识,就必须对其作出实质性认识,对"回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间的联系加以认识,并从整体性视角、历史性眼光以及全球性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展开探讨,从而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明海英. 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3-24(002).
[2]王海锋.“从一体多样”到“多样一体”: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格局及其学术体系构建[J].社会科学文摘,2023(03):31-33.
[3]罗建文,杨希双.党的二十大报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