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建立在文字之上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是决定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推动传统教学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所以,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质量。
1采取情境教学,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当前,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许多农村小学当中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因此,教师应当提高自己的多媒体教学水平,借由多媒体教学中所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提高综合阅读能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查找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视觉、听觉资料,将其嵌入教学课件当中,从而为学生在教学中创设形象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迅速理解并且掌握课文当中的思想和情感内涵,有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小学语文《金色的草地》这一课文的教学当中,课文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和他的兄弟发现金色草地的秘密在于蒲公英的不同形态对草地颜色造成的影响。蒲公英在张开花瓣的时候会露出其内部的黄色,而关闭花瓣的时候,内部的黄色被掩盖,其花萼上的绿色则成为主色调,从而构成两种不同的草地颜色。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寻找相关的蒲公英闭上和张开花瓣的动画,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进行播放,让学生对这一自然知识有更加具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教师通过将这种兴趣进行引导,使学生对主人公在发现金色草地秘密时的喜悦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更加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2引导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学生阅读水平能否在长远意义上达成持续性的提升,其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否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唯有在阅读习惯的驱使下,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提升自己的阅读储备,对多种类型的阅读资料进行广泛深入的阅读。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构建一个适于培养阅读兴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通过对学生的阅读笔记和阅读感悟进行指导和公开表扬,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加强烈的反馈,推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以小学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文为例,这类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童话,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具备鲜明的故事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兴趣将空前增长,不需要教师的特意引导,学生就会自发地对故事内容进行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当中充分体会到故事中所蕴含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可以利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和《卖火柴的小女孩》风格相似的童话故事,比如说《丑小鸭》《拇指姑娘》《白雪公主》等脍炙人口的短篇童话故事;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向其推荐《小王子》这种温暖的长篇童话故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
3认识学生差异,制定阅读目标
小学生处于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都较少,对许多文章中所传达的思想和认识不能轻易理解,难以对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产生共鸣,从而无法在阅读当中得到充足的反馈,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由于学生的性格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理性逻辑类文本能够快速了解,对感性抒情类文本却反应平平;部分学生对感性抒情类文本能够瞬间共鸣,对理性逻辑类文本却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小学阶段学生的特质和学生内部的差异,以因材施教为教学理念开展阅读教学,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立对应的阅读目标。同时,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同城市学生之间有较大差异,教师应当对此进行深入了解,不能照搬基于城市学生教学下的教学理论和指导,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以小学语文《父亲、树林和鸟》这一课文为例,课文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的父亲能够通过极为隐秘的声音和气味感受到树林中鸟的存在,并且随后鸟从树林中飞出的过程给予了主人公极大的震撼,表现了主人公父亲对大自然的了解。对农村学生而言,其自小生活在自然当中,部分学生对能够在树林中提前感知到鸟的能力可能并不觉得惊叹,因此无法对主人公的情感以及主人接下来进一步慨叹有较为准确的认知。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迁移的方式,将“城市人对自然的惊叹”和“农村人对高科技的崇拜”进行对比,向学生展示机器人、跑车、全自动农业系统等高新科技,让学生知道他们此刻的惊叹和震撼和主人公对父亲能够通过细微征兆预测鸟儿飞行节律的震撼是几乎相同的,从而使得学生顺利地理解相关课文内容。
4加强课外阅读,拓宽阅读视野
由于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有限,所以课外文本阅读是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必要内容,是提升学生阅读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农村小学中图书资源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在保证基本运转的前提下,应针对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购置包括电子图书等不同媒介传播的图书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资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家庭中的闲置图书进行分享和交流,在提升班级阅读氛围的同时,有效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选择。但鉴于在农村地区阅读氛围较淡,学生家中的书本资源可能并不丰富,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查找和搜集相应的阅读资源,许多优秀的短篇儿童文学在互联网上都有分享链接,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阅读情况,通过家长群、多媒体展示或打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阅读材料,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丰富的文章风格,提升学生的阅读积累。
例如:在小学语文《司马光》这一课文的教学当中,学生能够通过这一历史故事,对司马光这一著名历史人物的形象建立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经验,教师可以以《司马光》这一课文为基础,通过在网络上搜集更加丰富的名人历史故事,比如说像《孟母三迁》《悬梁刺股》《岳母刺字》这类在我国历史中广为流传的故事,在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补充的同时,让学生对我国的古代文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知识储备。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农村小学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当在对当前农村学生的阅读现状具有充分认识的前提下,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针对性地设计相关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当吸收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其进行改造使其同农村教学相适应,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指导,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尤彩丽.利用群文阅读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2):146-149.
[2]白建楼.基于合作学习的农村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0):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