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重症疾病种类多,并且病情复杂,起病急,对病情进行快速正确的判断,针对性的进行抢救措施是挽救患者的基础环节。医院是一个整体,在进行患者的抢救过程当中,要求医护人员以及家属互相配合,才能保证患者的抢救效果。其中进行有效的急救护理,在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当中有重要意义,既能够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又能够避免在抢救过程当中发生不良事故影响抢救效果以及治疗效果[1-2]。基于此,本文以80例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采用急诊护理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护理效果的具体影响,调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接收的80例接受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抽签法分为两组,其中40例急危重症患者选用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年龄为34-74岁,平均51.6±3.3岁,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40例患者接受急诊护理作为实验组,实验组年龄32-76岁,平均53.01±3.83岁,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两组患者均符合急危重症的基本标准,患者均认可研究中采用的护理和治疗办法,无完全失去行为能力和严重精神障碍者。两组急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5)。
1.2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常规的抢救和护理方式。
1.2.2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急诊护理方式如下:①成立急诊护理小组:选择资深的护理人员成立护理小组,并且明确每个组员的职责,在抢救过程中的具体工作,保证每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在进行护理工作之前,工作人员应该开会进行相关的讨论分析,针对之前的护理记录给相关的小组成员进行工作总结,并且报告对于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由专业的记录人员对于讨论的结果进行记录和整理,根据结果进行工作的计划。讨论具体的护理流程。有护理小组内的成员实施整个工作计划。小组内的每个护理人员,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工作安排,并且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并且相关的管理人员要把监督义务落实,让小组内的成员互相监督,工作当中互相提醒工作重点,小组之间可以形成竞争关系,经过考核公布每个组的工作成果,鼓励各个小组做好相关工作。②优化抢救流程:在患者进入医院之前,各个科室之间应该开通绿色通道,跟车护士应该选择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在见到患者的第一时间进行急救措施,并判断病情。③院内护理:对于患者的检查工作要快速的进行,并监测其生命指标,疏导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其压力。④护理工作优化:针对整个急诊的护理流程应该及时的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有问题的地方,要及时的改正。
1.3观察指标
1.3.1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等。
1.3.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使用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满分为10分,非常满意:8-10分,满意:5-7分,不满意0-4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40*100%。
1.3.3采用GQOL-74进行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定[4],评测内容包括,物质生活,心理,躯体,社会等几个方面,取总分进行比较。
1.3.4采用抑郁(SDS)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评分,共20项,每项4分,临界分数为53分;采用焦虑(SAS)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评分,共20项,每项4分,临界值为50分,超过临界值表示有焦虑情绪,分数越低,患者心理状态越好。
1.4统计学方式
使用SPSS17.0处理两组患者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表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急救效果指标对比
实验组护理后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吸氧、吸痰以及器官插管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急救效果对比(n=40,x̄±s)
2.2满意度对比
在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两组护理满意率对比(n,%)
2.3生活质量对比
在进行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物质生活,心理,躯体,社会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进行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物质生活,心理,躯体,社会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n=40,x̄±s)
2.4心理状态对比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SAS、SDS两项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护理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数据对比,实验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n=40,x̄±s)
3讨论
在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过程当中,对病情进行及时以及准确的判断,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在抢救过程当中,延误时间有可能会让患者失去生命,近些年来,由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护理模式也逐渐的规范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医疗机构的护理服务质量[3-4]。有相关研究显示,在急救过程当中进行急救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效率,并且能够提高其存活率。由于传统的急救流程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岗位和职责并不明确,在进行抢救时,容易出现混乱并且不知道做什么的情况,从而非常严重影响患者的抢救效果[5-8]。急救护理能够有效的进行人员之间的工作配置,让各项工作都能够有顺序的进行,保证在急救过程当中的流畅性,提高抢救效率[9-11]。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护理后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吸氧、吸痰以及器官插管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护理前SAS、SDS两项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护理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数据对比,实验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在进行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物质生活,心理,躯体,社会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进行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物质生活,心理,躯体,社会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接受急危重症患者护理中,急诊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因此此种护理方式值得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朱亚婕.车载呼吸机联合优质护理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21,34(22):165-166.
[2]孙健,张燕.标准化急救护理应用在老年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9):113-115.DOI:10.14033/j.cnki.cfmr.2021.29.035.
[3]朱晶,徐雪琼,梁红,程玲玲,刘青艳.急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护理中雷火灸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8):2825-2828.
[4]孔艳艳,秦永明.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1,8(08):1481-1482.
[5]陶蕾,何家琪,徐雯娟.细节管理联合心理护理用于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效果观察[J].心理月刊,2021,16(18):147-148.DOI:10.19738/j.cnki.psy.2021.18.070.
[6]张馨月,陈长香,张为佳.急危重症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危险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J].重庆医学,2021,50(15):2616-2619.
[7]郭晓娟,王蓉,冒鑫娥,柏基香.新型转运器具联合信息管理转运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14):1299-1303.DOI:10.16821/j.cnki.hsjx.2021.14.010.
[8]李璐.优化手术护理结合急救流程对急危重症创伤患者抢救效率和护理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21,28(06):829-830.DOI:10.19522/j.cnki.1671-5098.2021.06.050.
[9]蒋芬萍.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急诊危重症患者的实际临床效果及对缩短急救时间的作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2):122-123.
[10]陈曦,张新超.老年急危重症患者再喂养综合征对近期预后的影响及风险因素[J].中国急救医学,2021,41(04):296-301.
[11]梁艺敏.规范化急救护理在急危重症疾病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05):953-954.
通讯作者:危丽华、主管护师、从事急救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邮箱:288016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