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红色文化和学校德育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本质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这种高度一致性源于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德育的相互关系上,二者都反映了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向。红色文化是个体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依托,个体在感悟红色文化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以此实现道德素质的提升。
一、大别山红色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新时代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意味着我国教育事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变化,意味着我国教育比历史上任何阶段都更注重教育的质量。无论是推动我国教育的持续发展,还是提高教育的质量,都必须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解放人们的思想,更新人们的理念,为更好地服务“中国梦”、推进“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这就要求,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彰显,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为“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热情。新时代,学校德育教育必须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核心使命,以培养理想坚定、品格高尚、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作为首要目标。然而,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走向稳健发展,仅依靠传统德育教育的方式已经无法契合时代新人培养的要求,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更高效的德育教育方式来塑造时代新人的优秀品德。立德树人,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根本,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的爱国理念、不屈的奋斗精神、浓郁的爱国情感的新时代接班人;而大别山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革命年代孕育而生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力量,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家国理念、坚定理想信念,完善学生的思想人格,使之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内容,二者联系密切、互为补充。无论是大别山红色文化学习还是德育教育,都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都有助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培养。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协同发展,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高效的协同发展体系,并将大别山红色文化和德育教育的内容置于协同体系之中,形成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合作沟通、有效联结的方式,组建协同性平台,最终发挥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协同效应。而通过协同发展的方式将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使命,这对时代新人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大别山红色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一)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促进专业成长
新时代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教育协同发展,对于德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推动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德育教育协同发展,必须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德育教育协同发展是围绕“立德树人”工作展开的一项特殊教育活动,因而要牢固遵循“学生为本”的重要原则。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将教师放在了德育教育的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德育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推动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协同发展,使现代德育教育突破了旧有理念的束缚,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彰显,在二者协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学习大别山红色文化来坚定理想信念、感悟人生意义并促进道德水平提高,无形之中将道德意识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能够不断成为一个具备高尚品德的时代新人。学校要遵循德育教育的规律,挖掘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转变教师德育观念,时刻以“学生为本”促进其道德素质的提升,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要明确大别山红色文化对学生精神世界塑造的重要作用,将大别山红色文化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融入德育教育之中,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用生动有趣的德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感悟大别山红色文化,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培养一批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使命感的时代建设者。
(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发挥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校园是大别山红色文化学习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无论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学习还是德育教育活动,大多数都是在校园中进行的,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协同发展深受校园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促进二者的协同,反之亦然。所以,要重视校园环境的改善。一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改善,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可以将革命时代有突出贡献人物的雕像引入校园,辅以人物事迹介绍,摆放在学生日常可见的地方,在物化校园环境中体现大别山红色文化,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感,不同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办学性质和教育目标合理规划校园环境,教学楼、宿舍、花园、操场、餐厅等都可以融入大别山红色文化元素。二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改善,学校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大别山红色文化学习活动,通过具体的活动将学生聚集起来,以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内容感染学生,激励他们自觉提升道德素质,充分发扬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成健康向上的大别山红色文化学习氛围。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教育协同发展的顺利实施必然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只有在自然舒适的环境氛围下,才有利于提高二者的协同水平。
(三)强化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主体心理认同,庚续红色精神
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教育协同发展,要打破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德育教育相对割裂的局面。学校在重视大别山红色文化学习和德育教育的同时,要关注二者的协同发展,充分整合二者的优势,这不仅有利于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弘扬,也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大别山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虽然关注的重点不同,属于教育的两个不同方面,有各自的学科体系、价值指导和关注对象,但二者又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情感、内容、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格局的方式实现二者的充分融合。此外,在大别山红色文化课程设计方面,要不断挖掘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融入育人因子,使学生在领悟大别山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也能传承该文化精神;在德育课程设计方面,力求引入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内容,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使大别山文化得以延续。总之,学校要深刻把握“协同育人”的真谛,不断提高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协同水平。
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教育协同发展,弥补了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不足,有利于形成目标一致、协同统一的“立德树人”教育新模式。二者的协同发展也产生了很高的社会价值,既凸显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满足了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需要,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高质量时代新人的意义巨大。
参考文献:
[1]李晋祥.优化协同:高校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之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22(2):131-138.
[2]夏蕴.“生命化德育”: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以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为视角[J].学术探索,2021,41(10):93-98.
[3]张文政.高校德育生态共同体建构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1(5):150-155.
[4]张威, 余维祥. 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价值探析[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