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及其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庞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庞艳,. 物联网及其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传感器研究,2022.12. DOI:10.12721/ccn.2022.157114.
摘要:
想要保证互联网技术能够在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得到充分融入,就需要在充分了解物联网基本含义及其在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显著效用的前提下,再充分结合互联网技术发展情况,以及现实要求等,对于物联网技术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融入作出深化探讨,最后对互联网与智能建筑联合发展的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同类型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物联网;互联网;特性;建筑电气设计;应用
DOI:10.12721/ccn.2022.157114
基金资助:

近些年来,城区基建工作在逐步深化实行,并确立了智能化发展路线。智慧城市发展过程应保证有物联网技术以及数据技术的有力支撑,从而使城区基建思维模式得以创新。而智能建筑与物联网技术的充分联合便会是智能建筑发展的内容。特别是在物联网系统几近普及的新时期,物联网产业已呈现出持续向好发展的态势,所以也就有必要对物联网视角下的建筑设计进行深化探讨。

1物联网的简介

1.1定义

国际电信联盟在《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提出定义: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使物体具备自动标志、智能感知能力,促使物体与智能系统、线上资源充分融合,借助对电子配套端口网络配套端的充分对接,促使线上资源的传递,以此实现自动鉴别、定位与实时监控的目标,在不考虑时间、空间的条件下,促使指定硬件间的充分融合,呈现出网络与计算全面覆盖的状态。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物联网主要是物与物互联的网络。在该网络中,物与物间可以在良好互动,不会涉及人的任何操控。其实质是利用RFID技术,在线上平台上促使物品或信息数据被自动鉴别、传递。

1.2优势

从单一互联网络的角度上来说,现代的物联网会进一步呈现出功能多元化的优势条件。所涉智能化运作过程的成本较小,无需考虑与云空间的对接;信息数据的收集过程成本小、安全、真实,并配备持续性的监控系统。不仅如此,物联网的适用范围也较为宽泛,比如说,环境质量监测、智能化运输、智能家居与智能建筑等方面。

2物联网基础上的智能化系统架构规划相关规定

第一是架构规划分项需要按照工程架构整体层次结构形式分类,分别有基础性设施、信息化设施及信息应用三种。第二是基础设施应该将机房设施及公共环境设施为主,其中包含通信基础性设施、管理基础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及机房环境设施等。第三是信息服务设施是信息应用的支撑部分,分项主要有数据应用支撑设施、语音应用支撑设施、多媒体应用支撑设施等。第四,信息化应用设施应包含信息服务设施,其中主要有公共应用设施、业务应用设施及管理应用设施及智能信息集成设施等。

3物联网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

从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技术在其中的融入通常都会涉及诸多环节,比如说,照明系统设计、小区安防系统设计、能耗调控、资源定位等。在本次阐述中结合了相关要求,主要将物联网视角下的照明系统设计作出详尽探讨。在乡镇人员逐步向城区涌进民众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条件下,住宅电气系统的能耗问题越来越明显。有相关资料显示,国内的照明系统耗能量处于总体电气系统耗能量的20%。如果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条件对照明系统运行与监控,就能够在达到按需照明,并优化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也明显缓解高能耗的现状。将物联网系统与网络系统进行联控,可将传感装置的信息数据进行自动收录,同时如果对控制装置与实时调控,就可保证始终能够满足相关要求,从而呈现出以下几种显著前效用:

第一是自主调控光亮度:照明系统运行性能强度与建筑立面光反强度会随时间呈现递减状态,设计强度数据体现着一天内照明数据的平均数据;如果基本照射强度数据超出相关要求,就可能会引发实际照度较弱的现象,还会呈现出资源大量损耗的现象。以智能化的照明控制系统为支撑,就能够在智能调控光照度的同时,也保证适宜照度状态的持续。第二是合理利用自然光线的优势条件。需要结合外部空间的光照度做出自主调控,确保建筑内部适宜照度的恒定,需要将建筑内百叶窗或窗帘等影响采光的设施进行调控,以达到自然光线予以最大程度利用的目的。第三是节能。在对物联网技术进行合理应用的条件下,住宅建筑的各类型照明系统的光照强度都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调控,并实时关停多余的照明系统,以适宜数量的照明设备确保光照度的适宜与恒定,其节能效果能达到30%以上。第四是强化照明系统的耐久性。建筑概念系统以及电气设备损坏的直接因素,可能是浪涌电压与过电压的冲击,物联网系统能够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调控,还具备电压限定和轭流滤波等功能,避免过电压和欠电压对光源的损害。合理利用软启动和软关断技术,能够防止冲击电流在照明系统运行中的干扰,并且也降低照明设备调换的可能性,减少照明系统运行成本,缓解照明系统管护的艰难性。第五是提高工作空间环境的质量,增进相关工作的快捷性。舒适的工作空间环境是强化快捷性的根本前提。在建筑照明系统设计环节,融入适宜的照明系统,可以在确保照明强度符合相关要求的同时,也使工作环境得到全面优化。这就需要以调光装置取代以往的开关控制照明系统,能够在根本上消除频闪现象,同时也会更加合理地调控各空间范围的光照强度,增进建筑照明的均衡性。第六是呈现多元化的照明模式。可以在契合民众多方面高要求的同时,也全面实行多种不同的调控计划,使建筑使用过程进一步具有实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让广大民众体验到多种不同的视觉感受。第七是照明系统管护更加便捷。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照明系统,其在运行时,通常都会得到模块式的调控,而照明场景设计的参数,基本上都会以数据状态被收录于EPROM,进而为照明系统相关信息数据的整合提供有利条件。

4智能建筑和物联网的融合及未来发展

对于国内智能建筑设计与发展来说,是主要就是把城区各公共安全、数据管理等所有智能系统予以充分联合的工作,这种新颖全面的联合可以给民众创设更加具有便利性实用性和安全性的生活空间。从近况分析中得知,信息技术和或物联网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愈加成熟,并且被充分融入到智能建筑的设计与发展中,促使建筑的功能愈加多元。然而具体的智能建筑设计往往还伴随着一些影响因素,比方说功能性系统通常都需要单独设计规划,但在相关设计时,所涉不同专业常识的联合并不顺畅,设计项目与设计技法也难以保证相协同。近期以来的物联网技术与激光扫描、定位等技术有了充分联合,并在网络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可以把各类型技术信息予以高效率的分析、整理与传递,进而形成具有智能化功能的监控系统。不仅如此,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相关的标准规范和要求也都具备了明显的完善性,正在作用到了相关行业领域发展中,想到确保互联网技术在持续向好发展的同时,就还应考虑对技术应用体系作出更加正确的优化。

结语

在城区基建工作逐步深化实行的背景下,智能建筑也不断增多,智能设计的重要性愈加明显。可以促进建筑快速发展至智能化、先进化层面。智能建筑设计过程繁琐,在相关工作环节,需要把智能化设计确定为核心项目。物联网与建筑的充分联合,促使现代住宅建筑能够进一步符合居民要求。所以说,在未来长远发展的层面上,将物联网视觉下的建筑智能人设计作出深化探讨意义重大,能够为智能建筑设计与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充分联合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樊强.智能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18):232-233.

[2]钮鑫,叶必朝.智能建筑电气管理方法研究[J].电子世界,2019(24):54+57.

[3]周小春.探析建筑电气设备物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4):166.

[4]吴红英.物联网技术应用实践及其体系结构[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0,38(04):44+46.

[5]唐京瑞,段勋兴.基于物联网的建筑电气设备节能系统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4):138-139.

[6]程青.基于智能终端的智能建筑系统在教育建筑中的应用讨论[J].现代建筑电气,2021,12(07):26-2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