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读书?我们要到哪里去?孩子天真的话语总会以惊奇为出发点,给人以疑问,哲学往往就是起源于惊奇,所以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哲学是目前较为新颖的一种教学理念,倡导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尊重儿童天性。[1]语文课堂作为一切学科学习的基础阵地,目前大多处于传统的讲学模式,而语文课堂与哲学思维的联系十分紧密,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育学生哲学思维,因此加强儿童哲学思维在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究,实现双向发展十分重要。
一、传统语文课堂现状
传统语文教学多为死记硬背,知识灌输为主。立足于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量小,速度慢,写作困难以及所用时间较长,这便是1978年吕叔湘提出的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发现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新时代语文课堂中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关于阅读。可是我们发现,孩子们明明在阅读,却一无所获,好像放下书本之后就忘记了刚刚看过的东西,没有边读边思考。
关于写作。目前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一个最严酷的现实就是小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对写作没有兴趣,一提到写作文,许多学生就感到头疼。平时一要写作文,有的学生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不知写什么。
关于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存在以下主要矛盾:教育功利下的升学压力与学生基础薄弱、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千人一面的规范要求与个性成长需求之间的矛盾;课程结构单一与学生知识技能多元学习之间的矛盾。为化解这些对立存在的深刻矛盾,我们不同年级每个学期都积极开展特色实践活动课,为学生创造“想学”的机制,让学生从机械、被动地学习走向灵动、自主地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表达。可以是基础学科、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多元艺体、成长干预等多个板块。
最后是目前教育存在的基本问题:经济发展,父母极力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却忽视了孩子好奇心的满足。甚至有人觉得孩子的好奇心在乖巧、听话、取得好成绩面前不值一提。但殊不知,孩子每天应付大量作业,完成父母提出的期望时,努力成为三好学生时。已渐渐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创新能力;失去了问问题能力;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主见;甚至失去了自我。所以我们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创造给孩子们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提供孩子创新思维的机会,让孩子从小有儿童哲学思维意识。尤其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值得教师们重视。
三、儿童哲学思维在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适当提取可用的资源,合理地分类,提炼其中的哲学问题,对应地进行课堂导入、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手段。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生成的思维信息,利用学生所提出的质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及时引导和提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课后开展相应活动深化学生儿童哲学思维。
3.1,问题启发。笔者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地哲学思维问题设计。例如,在学习古诗《题西林壁》,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时,在课堂最后引导学生探讨古诗和寓言中蕴含的哲理。在《25.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堂课中抛出问题“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让学生联系生活去思考,“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让学生发散思维,发现生活中的哲学,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热爱生活。
3.2,课程设计。根据每个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特点,笔者以单元为板块进行系列的思维实践设计。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中学生感受课文中具有新鲜感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母校的探知欲望,在几天的观察中,学生在平时无比熟悉的校园找到了专属自己的那份新鲜感。将他用自己的画笔与文字记录下来。
3.3,读写齐发展。李普曼认为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单纯地听说读写,而是要深入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4]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师生共读,亲子阅读,学生自读,故事续编,讨论交流,模仿表演等形式,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在阅读中收获故事,收获成长的道理。在课堂上进行绘本哲学思辨教学的尝试。通过老师讲读,师生共读,学生续编,学生交流等形式,让孩子掌握“深度阅读”这种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武器。针对写作课,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分析,提出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主要抓手,向兴趣要作文,向生活要作文,向阅读要作文,向评价要作文的对策。作文教学的探索还没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加之课程理念不断创新,也就是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认识,所以作文教学举步蹒跚。教学难,难教学,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最大压力。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是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辨的有效渠道,在语文课堂中的听说读写一方面有助于儿童哲学思维启发和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儿童哲学思维反哺教学。教师作为课堂的一大主体,就是要在语文课堂中充分挖掘学生以及教学素材中的哲学思维,启发并升华学生的教学,激励学生用哲学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剑.基于儿童哲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22(3):44-46
[2]张琳.文与道的和解 儿童哲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今日教育,2021(11):51-54
[3]卢衍黄.儿童哲学视域下的语言思维角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0(2):54-57
[4]王澍.走向学科哲学:来自儿童哲学的学科育人启示[J].教育科学,2021,37(6):22-28
[5]任强,朱佳蕊.儿童哲学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43(9):40-46
[6]唐艳.儒家性情学说视域下儿童哲学的本土化建构[J].德州学院学报,2022,38(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