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死亡哲学与印度哲学的关联研究
陈雨涵 胡雪艺 唐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雨涵 胡雪艺 唐佳,. 叔本华的死亡哲学与印度哲学的关联研究[J]. 哲学研究进展,2024.4. DOI:10.12721/ccn.2024.157358.
摘要: 死亡这个问题处于叔本华人生哲学的核心。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指出世界是表象的世界,也是意志的世界。生命意志是所有一切表象背后的本质,包括人本身。他又指出人生因为人的认识能力的高级而格外痛苦。接着,他讨论了各种逃离痛苦的方法以及死亡对于生命的真正意义,其中很多观点和古印度哲学有着相通之处。叔本华在现代西方哲学上的伟大之处也就在于他融合了西方和东方的哲学,为后人开辟了新的哲学之路。
关键词: 印度;奥义书;叔本华;悲观;轮回;死亡
DOI:10.12721/ccn.2024.157358
基金资助:

叔本华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称其为哲学了”。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序言里也承认自己的哲学结合了柏拉图、康德和《吠陀》的思想,并给以佛教为代表的东方哲学很高的评价。本文就试图从“死亡”这个主题入手,简单地分析叔本华对死亡的看法以及他的哲学思想和印度哲学,特别是奥义书哲学的关联。

一、 不灭的意志和不真的表象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也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中成了里程碑式的存在。此书清楚地表明了叔本华哲学中最主要的两个观点,也就是意志的不灭和表象的无穷变幻。

康德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为世界中的现象找到了共通的形式——所谓的充足理由律也就是因果律。叔本华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康德的这种分类方法,并且认为世界上所有我们依赖感官认识到的对象都只是现象或者表象而已。同时,在认识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两个半面的区分,即主体和客体的分别。叔本华特别强调了康德忽略的这一点,指出所有认识的客体,只是因为主体而存在的,是“直观者的直观”,因而都是表象。

叔本华特别强调客体对主体的依赖性,因为客体永远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主体是先验的,也即是逻辑在先的,是客体这个概念中的应有之意。叔本华认为需要通过一种直观的“悟性”来直接体认到主体也就是意志的存在。叔本华所用的逻辑并不是西方哲学习惯的理性的逻辑,而完全是从非理性的直观路径来达到世界只为意识的这个结论的。因为理性只能运用于充足理由律适用的表象领域,并不能探究世界的本质。类似的,在《奥义书》的本颂中说:“初萌欲念,进入彼内;斯乃末那,第一种识。”这几句话的“意义在于:意识产生于吠陀哲学家设想的抽象的超验实在,不是产生于其他物质性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直接体验到的自己的意识就是意志的一种表现。

二、 痛苦的轮回与死亡

在论证了世界作为表象和意志而存在之后,叔本华又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人生就是痛苦的大梦一场。

生命是痛苦的这一论点通常让我们联想到印度的佛教。佛教的一切信仰都是从说服人们相信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是痛苦的开始的。同样的,叔本华的悲观思想也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和东方的哲人不同,叔本华从理论的层面论证了这一观点,为人生痛苦这一结论找到了本体论上的依据。因为西方的传统反感于按照惯例或者箴言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一切道德要求都必须有站得住脚的理由。叔本华给出的理由,是我们自身的缺陷以及意志本身的特点。

叔本华把世界的本质叫做生命意志,也类似于奥义书哲学中抽象的大梵,这个生命意志本身就是不断的欲求。而欲求是因为有需求,有需求是因为自身有缺陷,有缺陷又是因为痛苦,所以本质上生命就是痛苦的。在这世界许许多多的生命中,人尤为痛苦,因为痛苦的程度和认知的能力是正相关的。“真正的痛苦只是由于认识的明确性,意识的清晰性才可能的。”人要承受过去以及未来的无尽痛苦,人们的欲求遭到阻碍就是痛苦。即使欲求得到满足,也只是一时的满足,紧接着而来的不是另一个欲求就是无聊。“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最后两种成分。”只要人生在世,就会因为缺陷不停地欲求,欲求被阻挠产生痛苦;欲求得到满足我们就陷入无聊,无聊其实也是痛苦。从而不论欲求是否满足,我们的人生都是逃不了痛苦的。

三、 叔本华的创举

叔本华在整个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是无法随便跳过的一页,叔本华的哲学道路尤为新颖,甚至有些叛逆。

在认识论方面,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传统,并且通过将意志等同于物自体也即真实对象解决了因物自体不可知带来的知识论的困境。更重要的,叔本华哲学和印度奥义书哲学千丝万缕的联系。提出需要用非理性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在西方,叔本华运用这种在东方哲学中常见的这一习惯的第一人。他将理智置于意志之下,首先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对于身体和非理性因素的讨论。但同时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就能够正确地行为以达到幸福这个观点却非常熟悉。叔本华在本体论上坚持了传统西方哲学严谨抽象的理论风格,同时在人生哲学和伦理学的方面糅合了以印度奥义书哲学为代表的东方哲学传统。

叔本华多次引用奥义书的原句讨论死亡,使用比喻来使哲学观点得到更好的理解,这个行文的特点也总是让读者联想到传统东方哲学简洁生动的表达方式。谈到从痛苦中解脱的时候,他更是非常推崇印度宗教的处理方法,“某一宗教或者某一哲学的确回避另一宗教或另一哲学更能使人们平静地直面死亡。”也是从他开始,西方的哲学家们开始亲切地谈论普通人关心的诸如生死的问题。叔本华首次将东方哲学中宇宙论世界观人生观一体的哲学体系介绍给了西方,弥补了西方传统哲学偏于理论论证所带来的语言艰涩等等缺陷。而其死亡哲学,尽管看上去非常悲观消极,但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人类当时的生存状况,从中可以引出种种结论,包括之后尼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超人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

【参考书目】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 商务印书馆 1982 第1版

《叔本华美学随笔》,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第1版

《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东方出版社,巫白慧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