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胆红素血症是与原发疾病、生理因素等诸多原因相关的一类新生儿常见病,患儿常表现为血清胆红素较高、黄疸等特征,其中,胆红素高水平存在对患儿组织、器官等产生一定损害,其还是一类免疫系统潜在毒性成分,可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相关成分和因子的水平和功能,引起免疫功能多种异常,因此该病患儿容易被感染,从而导致不良预后[1],临床现多采用光照法干预使胆红素发生光氧化和异构化,令胆红素血清水平降低从而达到治疗目的[2]。茵栀黄口服液为我国医学中用于湿热黄疸的经典清热利湿剂,有研究指出其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一定效果,但部分患儿效果欠佳,故寻求安全、高效的联合用药对临床该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3]。近年来诸多研究指出,益生菌类药物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可有效提高常规光照等干预的效果,将其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可能对该病治疗有积极效果[4-5],故本研究试将茵栀黄口服液与口服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观察其效果以及对患儿免疫系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我院2020年8月-2022年8月接诊的9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分组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常规组46例患儿,其中,女18例,男28例;平均体重(2627±246)g;日龄3-13d,平均(6.38±1.95)d。实验组46例患儿,包含:女20例,男26例;平均体重(2616±252)g;日龄2-12d,平均(6.51±2.07)d。两组患儿的体重、日龄等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纳入标准
(1)均满足高胆红素血症相关诊断[6];(2)总胆红素血清水平高于221μmoL/L;(3)均为足月产儿;(4)伦理委员会许可,签署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1)感染性的黄疸;(2)孕期母体发生感染病患儿;(3)正在应用血液制品或激素治疗患儿;(4)肝胆疾病、严重感染等引起的黄疸患儿;(5)监护人及家属不同意参与的患儿及中途退出患儿。
1.4方法
所有新生儿均予常规配方奶喂养以及光疗等干预基础上,常规组患儿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1020607)口服3.3mL/次,3次/d。观察组患儿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口服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0004)口服半片/次,3次/d,均持续服用1周。
1.5观察指标
(1)疗效 1周末,患儿经皮测胆红素指数或胆红素血清水平到达正常水平,皮肤黄染完全消退为显效;1周末,经皮测胆红素指数或胆红素血清水平降低,皮肤黄染减轻为有效;经皮测胆红素指数或胆红素血清水平未下降,皮肤黄染无明显消退为无效。总有效=有效+显效
(2)免疫功能相关指标 分别于1周末取患儿2mL空腹静脉血,流式细胞术及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其T细胞和Ig细胞亚群水平,对比两组上述免疫细胞水平差异。
(3)不良反应 记录各患儿呕吐、腹泻及服胀等胃肠相关不良反应,比较两组安全性。
1.6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查,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总有效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评价两组治疗总有效率(n,%)
2.2两组免疫功能对比
实验组患儿1周末IgM、CD4+、CD4+/CD8+水平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CD3+、IgG水平与常规组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评价两组患儿干治疗1周末免疫功能(`X±s)
2.3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常规组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腹胀、呕吐等不良反应与常规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治疗1周期间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n,%)
4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因新生儿出现大量红细胞破裂引起血胆红素大量产生而引起的疾病,新生儿发病率逐年增加,具有病因复杂、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一级预后较差等特征[7]。临床多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红细胞病变、出血、母婴血型不合以及感染等是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中发生的最常见因素[8],有研究指出[9],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有胎儿窒息、出生体重低、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感染、胎粪吸入以及宫内窘迫等,另有20%高胆红血症为不明原因发病。临床治疗该病多通过换血、光疗等进行常规干预,干预效果良好,但如治疗不及时,则可进展为危重症,危及新生儿生命,出现智力低下、运动系统发育异常等后遗症状,故寻求高效、安全的药物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0]。
茵栀黄口服液中,君药为茵陈,入肝、脾、胆、胃经,多用于湿温暑湿、黄疸等内科消化道疾病的治疗。臣药为黄芩栀子,黄芩,苦、寒,解毒清燥湿,栀子可利湿清热,金银花为佐,进一步解毒清热,增强药效[11]。益生菌为一类在宿主肠道内通过发挥其中菌群调节作用,分泌有益产物,抑制致病菌以及细胞增殖,抗菌的同时保护肠道屏障和功能,而成为应用热点,本研究所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内含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杆菌。可以直接补充人体的正常生理细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对人具有潜在危害的细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主要是治疗因肠道菌群失调,所引起的急慢性腹泻、便秘,也可以用于治疗腹泻、慢性腹泻及便秘。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是种肠道活菌,应该放在冰箱冷藏保存。在服药时要用冷水或者温开水送服药物,在服药时与制酸药、抗菌药应该间隔给药。如果不间隔给药,可能会减弱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的作用。本研究显示,1周末,实验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CD3+、IgG水平与常规组无显著差异(P>0.05);IgM、CD4+、CD4+/CD8+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儿腹泻发生低于常规组(P<0.05),其它不良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菌口服可有效调节、改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免疫功能,安全且有效的达到治疗效果。原因分析为:茵栀黄中有效成分黄芩提取物可将胃部郁热通泻,提升胆汁流量同时收缩胆囊,抗氧化减少氧自由基对新生儿机体的损伤,而栀子提取物可促进胆汁分泌,利胆清湿热,茵陈提取物可利胆并减少、预防肝细胞坏死的作用[13],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与茵栀黄口服液各有效成分机制和作用途径并不相同,互不影响,两者联合可分别在不同途径发挥作用,有利于各病症的控制,效果进而得到提升和控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有一定治疗腹泻效果,故而一定程度上减少相关胃肠道并发症的出现[15]。
综上所述,茵栀黄口服液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两者联合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不良反应少且效果良好,对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免疫球蛋白相关因子有一定的水平调节效果,减少该病对患儿免疫系统的损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兆东,宋魏.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肽及总胆红素水平与脑损伤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24):5823-5824.
[2]林柏杏,冯炳棋,陈慧.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胆红素的变化与凝血功能及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14):2072-2075.
[3]康莺歌,郭晓鹤,张原景.不同方式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J].医药论坛杂志,2020,41(4):145-148.
[4]吴新婷,卞伟妮,郑玲芳,等.口服益生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及免疫机制分析[J].中国医药,2022,17(7):1029-1033.
[5]孙向荣.非营养性吸吮协同早期微量喂养辅助益生菌治疗对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作用[J].健康必读,2022,(21):209,211.
[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10):745-748.
[7]李静静.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疾病中采用益生菌和维生素B2结合蓝光治疗的综合效果以及安全性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27):90-91.
[8]叶赣辉,卢胜波,杨小聪.益生菌、维生素B2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智慧健康,2021,7(2):107-108,111.
[9]王敏娜,陈棉.人血白蛋白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心功能状况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0):1849-1851.
[10]李懿,刘玲,石碧珍,等.利用新生儿出院前72小时经皮胆红素风险区水平预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J].贵州医药,2018,42(11):1394-1396.
[11]沈向梅,蔡宇红.血清NSE在金双歧、茵栀黄及蓝光照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脑损伤前后的临床意义[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31(4):456-458.
[12]朱惠洁,卢君,曹巧玲,等.小儿推拿联合强光疗法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强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208-210.
[13]李楠,栗昊.益生菌和维生素B2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及对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当代医学,2022,28(5):124-126.
[14]雷迪,尹俊艳.茵栀黄注射液治疗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对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γ-谷氨酸转肽酶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9,14(11):3013-3015,3019.
[15]林泉,何丽芬.对比观察莫沙必利联合不同益生菌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北方药学,2020,17(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