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邹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邹泉,. 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 哲学研究进展,2024.4. DOI:10.12721/ccn.2024.157364.
摘要:
挖掘红色文化之精髓,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必然能够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各大高等院校要站在政治高度来认真看待红色文化的价值,推进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本文首先分析了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其次,深入探讨了红色文化融入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红色文化大学生思政教育
DOI:10.12721/ccn.2024.157364
基金资助:

1.前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有丰富的革命精神。基于表现形式来看,红色文化可分为3类,分别是物质表现形式、精神表现形式及制度表现形式。其中,物质表现形式是以红色教育基地、烈士纪念碑、红色纪念馆等为代表,通过物质形式来展示出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精神表现形式是以西柏坡精神、南泥湾精神等为代表,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先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所衍生的红色精神;制度表现形式是指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出来的各类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发挥出“上层建筑”之功效,例如:社会主义荣辱观、八项要求等。挖掘红色文化之精髓,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必然能够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但是二者的融合也一定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教育因素、社会因素等。各大高等院校要站在政治高度来认真看待红色文化的价值,推进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能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本文就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进行探讨。

2. 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2.1 教学困境

红色文化的思政元素极为丰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要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非易事,若不能精准对接,必然会让“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效果大打折扣。当前,主要是通过思政教师自主选择的方式来开展二者的结合,很难达到高度匹配,或多或少均会出现散漫化、随机化的问题,这样一来,就会让思政教育效果得以弱化。

2.2 传播困境

当前,敌对势力正在利用新媒体的超强传播力来散布错误思想,极力淡化主流意识形态。无论是红色文化的政治属性,还是红色文化的教育色彩均极为鲜明,通过媒体来向青年学子宣传红色文化,既可让青年学子有所得、有所获,又可避免境外势力操纵媒体舆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很多高校还是依赖于传统媒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与时俱进,通过新媒体来实现更好的传播,而又有相当数量的传统媒体仍然采用“灌输”、“说教”的方式,让大学生群体“敬而远之”。此外,红色文化作品普遍存在着“艺术性弱”的问题,过于关注政治性,难以在新媒体时代吸引青年学子的注意力。

2.3 实践困境

实践教学通常会呈现出体验性、生动性与参与性,既可提高青年学子的创新能力,又可培养青年学子的实践能力。构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场域,有利于让“立德树人”的理念真真正正地在高校中落地生根,也可让青年学子在潜移默化中认知认同红色文化,切实增强思政教育之效果。但是又相当数量的高校所开展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存在着机械呆板、模式单一等问题,不能够与新要求、新形势相互契合。与此同时,实践教学内容还存在着层次不高、周延性不足的现象,难以将育人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2.4 认知困境

红色文化认知教育能够对青年学子起到道德涵养、文化传承之功效,能够将他们内心深处的红色基因激发出来。当前,青年学子正值“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还不太成熟,易于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还有少数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识不清晰、对革命精神学习不够,很容易就会成为 西方不良文化的“工具”。

3. 红色文化融入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3.1 优化课程育人主阵地

高校思政理论课程要全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的涵养价值最大限度地进行发挥,精准对接红色文化与思政理论课程,形成与教学大纲、课程知识相符的红色文化教学素材,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侧重于归纳总结相关的基本原理,思维难度大,学生不太易于理解;而红色文化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若能够将红色文化嵌入其中,必将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说服力。

3.2 构筑媒体育人新高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多次出台政策文件来推动媒体融合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当前正处于新媒体时代,务必要立足于青年学子的实际需求来全力构建起红色文化融媒体聚合平台,切实创新传播方式,凸显出媒体对红色文化的扩散效应。第一,构建融媒体红色教育专栏。秉承 “一次采集、多元传播”的方式来精心打造具有浓厚红色文化的专题栏目。例如:推出“红色人物”栏目,并且制作相应的红色人物短视频,红色人物也可以转变为青年学子喜爱的“网红”;推出“红色问答”栏目,定期邀请在红色文化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专家来开展讲座,与青年学子进行互动,切实强化互动性;推出“红色故事”栏目,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来让红色故事走进人心,打动青年学子的内心。第二,立足于媒体融合发展,结合青年学子的所思所想,通过区块链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来创建起传播性较强的融媒品牌,切实推动“立体化”传播。

3.3 拓展实践育人多场域

高校要逐渐构建起完整的实践结构模式,涵盖虚拟实践、社会实践、校园实践,要实现“校内外+课内外”全方位实践联动,将实践内涵向度不断地深化、丰富,并且还要让更多的青年学子有参与到实践教学机会,不断地去拓展实践育人多场域。其中,校园实践的场域是具有很强的限定性,即:校园;校园实践活动与红色文化融和在一起,可在校园内举办红色歌曲大合唱、红色书籍读书研讨会、红色电影月等活动,以此来对青年学子的行为举止、价值取向进行影响。社会实践的场域则不具备限定性,海阔天空均可作为,为青年学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青年学子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与肯定。高校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组织青年学子去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在社区开展红色文化志愿服务等,以此来让红色文化教育“活起来”。而虚拟实践则又有共享性强、即时交互性高等特点,还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将其应用于红色文化教育之中,可较好地解决安全问题、成本问题,进而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

4.结语

正是由于红色文化覆盖了制度、精神、物质等多个层面,才让红色文化趋向于完整化,要将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切实达到立德树人之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平艳,彭晓凤. 红色文化景点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2022(3):5-7.

[2]陈雪珍,金文奖,李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 :41-45.

[3]刘晔,张盼盼.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1(8) : 83-85.

[4]王开宝,程洁,陈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运用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 :120-122.

[5]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