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力学是指在政治学领域中专门研 究政治力量的发源与载体、增强与减弱、分解与组合、 对立与斗争、冲突与妥协、转化与消亡等现象,探究其 原因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政治力量进行政治力学 评估,对政治现象进行政治力学解读,对政治发展进行 政治力学预测,为实现政治理想和阶段性目标进行政 治力学设计、演练与操控的新的分支学科。因此,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准落脚点,提供一种政治力学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从各个实践层次抽象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真理性认识来,不仅可以直接吸取这些理论有所受益,而且还能够根据这种思路形成一种主观能动性,在以后的实践中可以自己从这种视角不断地提取更多的真理性认识出来指导自身的实践。
举个例子,比如“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这句话,它是从统战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论,统战的本质和纵横是一致的。通过政治力学的分析就不仅仅能够得到一个具体事件或者类似事件的解决方法,而是可以通过政治力学理论将其抽象运用到其他方面。中国有句老话,叫作“蹬鼻子上脸”,指的是:一方给对方面子,对对方的某种出格的行为不计较,但对方非但不领情,反而越发骄横跋扈,张狂。如遇到这种情况,一昧的忍让和不计较,换来的多半只是对方变本加厉的出格行为,想以此来求得一个良好的相互关系是几乎不可能的。那么,这个时候怎样做效果更好呢?答案就是在有理的时候给予对方一定的斗争,但是这个斗争要有必胜的把握时才用,并且不要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觉得你不好惹就可以收手了。如此这般,得到一个良好的相互关系的可能性,反而是更大的。从政治力学上来说,也就是:团结的是正力,斗争的是反力,人与人相处时不能一昧的忍让(团结),这样将迎来更多的反力。
一、两种手段
物质手段是指作用于直接表现为物质力量的政力束以改变其大小、方向、着力点等的手段。精神手段是指通过影响于组成政力束的政力元的意识层面从而达到改变该政力束的大小、方向、着力点等的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手段是辩证统一的,
(一)物质手段
1. 定义
物质手段是指作用于直接表现为物质力量的政力束以改变其大小、方向、着力点等的手段。
2. 物质力量的政力束
要对物质手段的进一步具体化,就要先分析出直接表现为物质力量的政力束。直接表现为物质力量的政力束,是指可以直接作用于物质并使其进行形态的改变以符合纵横之需求的政力束。我将其大体分为三类:武装力量、经济力量、政治聚合力。那么物质手段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的。
3. 三类手段
(1)武装手段
武装的手段多用于政治斗争之中,武装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激烈形式,在某种情形下的政治斗争中,武力的多寡将对斗争胜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所谓的武装手段就是如何使武装力量得到增强的手段。武装力量的强弱,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组成武装力量的政力元数目的多寡;整体政力元质量的高低;硬件条件的好坏。
组成武装力量的政力元数目的多寡,体现在两军对垒中,表现为两军人数的差异。人是最基本的政力元,这些政力元集合起来可形成政力束,在其他条件对等的情形下,一旦开战,人数多的就更有胜算。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股政力束大小的评估,我将其分为表象的评估和本质的评估。表象的评估是一个初步的评估,仅根据政力元的数目多寡来判断。本质的评估是对表象评估的进一步深化,要综合政力元以及外部因素后得出政力束产生的政力束的大小。比如“以一打十”这个例子,在打架这种斗争中,一个人对十个人,我们先对其进行一个表象评估,十个人肯定更占优势,但是我们进行一下本质评估,或许结果就不一样。假设,十个人中,九个不齐心(内部条件),并且都嬴弱无力,对面的那一个人不仅身强体壮而且还有压制性的武器(外部条件),那么综合起来就将得出这个人能够“以一打十”的本质性力量评估。
因此,本质性评估的结果是最接近于正确的力量评估结果的,而这里由组成武装力量的政力元数目的多寡来入手,是指的武装斗争中随着政力元的增加政力束也增强的普遍情形。
整体政力元质量的高低。整体政力元质量的高低要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评价,作为组成武装力量的政力元,其高低的标准就在于是否能够对武装力量的增强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其身体素质、服从性、勇敢程度等都可以作为评价指标。从提高这些最基本的指标入手以提高整体政力元的质量,军事训练和政治训练就派上用场了。
硬件条件的好坏。虽然人才是最基本的政力元,但是在武装斗争中,人与较好硬件条件相结合使其作为自身肢体的延申,往往可以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在包含两军对垒的政治斗争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两军的装备水平。虽然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了“唯装备论”的理论教条,但两军装备的程度的巨大差异的确为志愿军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因此,武装的手段在使用之时,需要着力于提升组成武装力量的政力元数目、整体政力元质量、以及硬件条件这三大主要矛盾。
(2)经济手段
有些政力束表现出强大的经济力量,经济手段是指能够作用于此类政力束以改变其大小、方向、着力点的手段。而经济手段的运用,从目的上来说,就是要让这些表现出强大的经济力量政力束为己所用。我们需要从两个主要的维度来考虑如何影响经济力量的强弱,即:资源获取能力;资源改造能力。
资源获取能力。在政治力学中,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所集合而成的政力束,资源获取能力都是影响其表现为经济力量强弱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着力于提高该政力束的资源获取能力,从而提高其经济力量,最终达到整体政力束力量的提升的手段,是一种经济手段。
对于个体来说,如何提升其资源获取能力和资源改造能力,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将这个个体推置于特定的岗位让其拥有获取和改造资源的权力,美国的总统大选就是如此,总统特殊的职能决定了他的职位本身具有一定的物质属性。各利益集团通过自身的力量,采取一定的手段将自身利益的代言人推上总统的宝座,从而提高作为总统的个体的资源获取和改造能力,增加其作为个体的经济力量。往小了说,有时的个体的作用发挥是通过独自获取或作用改造物质从而影响整体的,比如矿工和手工业者,要提高其资源获取和改造的能力,除了进行激励措施外,还可以提供一定的技能培训等。这些手段都是着力于提高个体的资源获取和改造能力的,都可以归类于经济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手段的定义是由结果和目的反推的,由于可能导致一因多果,那么一种手段就可能有多种属性。
对于群体来说,提升其资源获取能力和资源改造能力,也具有多种手段。群体是由具有一定共性的个体集合而来的,在不同情形下,对于群体的分类需求不一样,那么作为个体的人对群体的归类也不一样。比如,在阶级革命中,需要进行阶级的划分,以求政治力量的整合与评估,此时的个体就归属于不同的阶级。而在民族革命中,将个体归类于主体的民族中显然更加有利,此时个体就会被划分于各民族之中。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可能在不同情形下被归属于不同的群体,这是由群体分类需求的交叉需求而决定的,因此群体与群体之间是有交叉关系的。
因此,这里所说的对群体的资源获取与改造能力的影响手段,是把握住主要矛盾来说的,只是力求最接近于真实的判断,而绝非等同于真实的判断。群体的资源获取与改造能力,在现实中国民或特定生产群体的生产力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那么要着力于提高这类群体的生产力,就需要着力于生产者劳动技能与劳动积极性、提供更加先进的生产工具、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等。这些都属于经济手段,这些手段作用于表现为经济力量的群体集合而成的政力束,必然引起其大小、方向、着力点的改变。
(3)政治聚合手段
人是最基本的政力元,但其也是属于物质世界的,政治聚合力就是将人这种最基本的政力元聚合起来的力量。采取的将政治聚合力增强的手段,就是政治聚合手段。
政治聚合力可以通过个体与群体为代表的政力束表现出来,它表现为其他政力元或者政力束的政治力量接受自身政力束的领导。这个时候,自身政力束的方向往往与其他政力元或者政力束的方向是高度一致的,并且自身的政力束在这个方向上要大于其他政力元或者政力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万事万物都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因此,无论是以个体还是群体为代表的政力束,它们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在不同的时间,表现出来的政治聚合力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个体和群体来说,增强其政治聚合力,也就是增强自身对他人的吸引力和领导力。中国有个成语叫“志同道合”,意思是志向相同,道路一致。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相互吸引集合起来,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但志同道合既可能是高度抽象目标的志同道合,也可能是某一具体目标上的志同道合,其本质是政力向的高度一致。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政治聚合力产生的基础是政力向的一致性,在某一个方面具有完全相反的政力向的两股政治力之间,是无法产生政治聚合力的。
而产生吸引力之后,就是领导力的问题。一般来说,是力量强的领导力量弱的。但是,可能有人会疑惑,在政党政治中,某些政党表现出来的政力向与民众的政力向是高度一致的,从而与民众具有相互的政治聚合力,但民众群体的政力元数目明显是多于政党组成成员的政力元数目的,又何谈力量强的领导力量弱的呢?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力量大小的问题。政力元的数目多寡,代表了这个政力元集团整体包含的政治力量的量的多寡,但其多寡并不代表这股政力束政治力量的强弱就与其成正比例关系。这不仅要考虑政力元的方向,或者说组成大的政力束的诸多小的政力束的方向,也要考虑在一定形势下外部条件的作用。以某一个政治目标为基准,政力元的方向,或者说组成大的政力束的诸多小的政力束的方向,全部标准的指向该目标,那么合力就是最大的。如果有完全指向的就是纯粹的正力,有完全背离的的就是纯粹的反力,反力可以对正力起到阻碍作用,从而消弱作为整体的政力束的正力。值得注意的是,还需要看到不纯粹的正力和反力,其比例关系决定了其作为一个最小单位是提供正力还是制造反力,以及正力与反力的多少。有组织的少数,之所以能够领导无组织的多数,就是这个原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个体或群体增强政治聚合力,就要从增强其吸引力和领导力入手。由于产生相互间吸引力的本质是是政力向的一致性,所以政力向高度一致的政力束之间可以相互吸引,但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对其他政力束的吸引力呢?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即将自身的政力向表达出来,与其他政治力量的政力向是高度一致的,在美国大选中,总统经常说的,“我是你们利益的代表”,“是你们利益的坚定维护者”就是如此。在政党政治中,某一个政党通常代表了不同的阶级或者集团的利益,而吸引不同的阶级或集团,在它们之间形成一股吸引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政力向的表达,可能是真实的表达,也可能是虚伪的表达,但其目的和效果往往都是增强其自身与其他政治体之间的吸引力。而这种表达手段,也是属于政治聚合力手段的一种。而对于自身的领导力的增强,就需要对自身的在某一个方面的政治力量的增强入手,在这方面的政治力量越强,就越能够成为领导者。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参观延安后,转而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事业大力支持,而他之前一直是把希望和物质的支持放在国民党方面的。为什么有这样的转向,其本质在于中国共产党与陈嘉庚先生作为两股政治力量,在民族解放这个目标上的政力向是高度一致的,其一致程度高过了其与国民党,所以相互间的吸引力也大了过去。而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这个方面的政治力量的强度,是远大于国民党,也高于陈嘉庚先生的,所以顺利的在接触后对其产生了吸引力与领导力。
(二)精神手段
精神手段是指通过影响组成政力束的政力元的意识层面从而达到改变该政力束的大小、方向、着力点等的手段。说到底,精神手段是要着力于政力元或者其集合体,并影响其意识层面。那么,如何影响政力元的——人的意识层面从而改变由此形成的政力束的大小、方向、着力点呢。我认为,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是设法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把自己的理论装进他们的大脑。
形成利益共同体。毛泽东同志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其本质在于其思想对自身团体利益的维护,因此表现出来的就是维护自身归属团体的思想,而由这些思想所操纵的行为,就对它们组成的政力束的大小、方向、着力点起到决定作用。如何通过这个层面来影响政力元的意识层面?答案就是形成利益共同体。无论是在东周列国,还是在当今的国际政治中,一旦有人或者群体对他国的经济上形成了依赖关系,那么这种经济上的依赖几乎不可避免的导致政治上的代言和维护,并且这种经济上依赖关系若具有一定的持续性,那么就会由一种简单的利益——行为交换关系,逐渐地演变为利益共同体关系。而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将会逐步的影响到他们的意识层面,进而对由他们组成的政力束的大小、方向、着力点产生影响。当然,一个政治体与其它政力元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影响其意识层面的手段,远不止举例中的一种,它的本质是单纯的,而方式是丰富的,这一点在后文我会以举例的形式详细展开。
把自己的理论装进他们的大脑。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只要进行的是有目的的行为,那么必然是有一套自己的理论逻辑的。让其他的政力元接受自己的理论逻辑,就意味着让他们在意识层面认可这套理论,然后这套已经被认可的理论与意识相结合从而控制行为改变这股政力束的大小、方向、着力点。在国家的层面,西方国家通过推行普世价值观从而改变接受者的思想,让其以符合西方利益的方式思考并做出行为,这是精神手段的一种。在政党的层面,中国共产党的历次整风运动也是将党内成员通过学习、教育、批评等手段来到改变其思想上的主观主义作风,从而达到其意识层面的升华,形成一套符合并利于自身政治目标的思维方式。在个人层面,将人说服、说通、做思想工作,也是如此。
二、表现形式
纵横是一种丰富的政治博弈手段,通过纵横的手段可以达到双方(己方与他方)政治力量在表现形式上有此消彼长、化敌为友、同归于尽等形式。
(一)此消彼长
此消彼长是通过纵横的手段使对方相对于自身的政治反力不断地减少,而使自身的政治正力不断地提升。这种良好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政治博弈取得胜利的先兆,而要达到这种良好的表现形式,通常少不了采取正确的纵横手段。这种手段往往是一方面着力于发展自身,另一方面着力于打击对手。但值得注意的是,打击一定要尽可能的精准,不要随意地四面出击,以免打击面过广误伤到反力之外的正力而反倒造成更多的反力。
(二)化敌为友
化敌为友是通过纵横的手段使对方相对于自身的政治反力不断地转化为自身的正力的表现形式,正所谓反者道之动也。这种表现形式也是此消彼长的一种,只不过是特殊的此消彼长。这也是一种良好的表现形式,但采取的手段和此消彼长这种表现形式背后的手段有所区别。其区别在于,虽然这种形式背后的纵横手段也注重对自身政治力量的提升,但其对对手的重点不在于对其政治反力打击,而在于对其政治反力的转化,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政治正力。被转化的这部分反力,往往有被转化为自身的政治正力的潜力,只是在对方的整个政治体中,在综合力的作用下,不得已为其奉献力量。比如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内部的部分军官是具有强烈的抗日需求的,但是在国民党整体的力量之下,不得不从大流。而这部分军官,就可以作为统战的重点和突破口。
(三)同归于尽
同归于尽是纵横手段实施之后的一种失败表现形式,这种形式表明了不仅自身的政治力量消减,而且对方的政治力量也消减。这是不理智的纵横手段实施所造成的不良表现形式,这往往是政治博弈产生不好的结果的先兆。当出现这种先兆时,必须及时的调整纵横手段,才有可能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