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在持续推进党史教育和党史学习活动,促进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深入和深化,从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指导日常工作和实践。“原理”课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史融入“原理”课程教学,既丰富了“原理”课教学的内容,也拓展了党史学习的途径,使课程教学取得更理想效果。如何使二者有效融合渗透,是思政课程建设需考虑的一个问题。
一、党史融入“原理”课程教学的作用意义
党史蕴含的思想、精神在指导人民、指导实践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学党史活动,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引导我们始终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立场,规避错误思想、观念和言论,而学党史不能只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的层面,需推进学党史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深化,更好运用学习到的内容指导工作、生活和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念、方法去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
“原理”课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通过完成相应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方法去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
党史学习和“原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内容具有耦合性,促进党史融入“原理”课程教学有重要作用意义。具体而言,党史的融入,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原理”课程的内容;这种融合渗透的方式,也拓展了党史学习的途径,使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更好体现。
二、党史融入“原理”课程教学的理与路
(一)融史入理:构建“原理”教学话语体系
为确保融合渗透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效果,需对“原理”课程的目标要求等准确把握,对党史内容的合理取舍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构建融史入理的教学话语体系,使二者能够更深入地融合渗透,也使“原理”课程教学更加系统、规范和科学。具体而言,要明确学习教育的重点,在综合考虑和分析当代大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原理”教学目标和党史学习目标、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要能够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马克思主义观念,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其次,在促进二者融合的时候,需把握好“度”,从而取得更理想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如果党史融入得太少,很多内容和思想都未得到深入挖掘和合理应用,不利于学生了解和学习党史,融合教学就失去了意义;融合得过多,则会增加“原理”教学的难度,挤压课程教学时空,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为避免融入过多或过少的问题,需要教师统筹安排,对课程建设做出合理调整。此外,构建融史入理的课程教学体系,还需要做到史理契合,选择的党史内容及蕴含的思想和精神要能够与“原理”课的思想内涵相契合,这对思政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其对党史及经典著作、“原理”课教材等全面了解,还要把握好二者融合的点,基于实际教学要求,构建教学内容专题、优化课程安排[1]。
(二)史理互讲:党史融入“原理”理论教学
促进党史融入“原理”理论,可以丰富“原理”教学内容和思想,使党史学习和“原理”理论教学取得更理想效果。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以史讲理;二是,以理讲史。具体而言,以史讲理要引导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深刻感悟和体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思想、精神和价值力量,在百年党史中选择适合的内容融入其中,组织开展专题教学活动,如“学习百年党史”专题学习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奋进力量”主题活动、学习革命英雄等学习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感悟和体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思想、精神和价值力量,主要是因为百年党史深刻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性,体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念和方法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以理讲史要引导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审党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站在历史的角度、基于时代大潮的考虑和分析等,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实事求是的观审党史,了解历史的客观性、必然性、规律性等,规避不信党史、恶意篡改历史、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路等情况。此外,还强调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以史为鉴,指导生活实践[2]。
(三)史理互动:党史融入“原理”实践教学
党史学习和“原理”课程教学都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习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育人”,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通过党史和“原理”的融合教学,引导广大学生深刻了解党史,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索和把握历史规律,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能够运用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品质提升,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为更好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要求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包括各种校内实践(如专题汇报、讲座、经典著作阅读和分享活动、讲党史故事活动、“学党史、悟原理、立信仰”演讲比赛、“学经典,论党史”征文大赛、“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辩论大赛等)、校外实践(到红色革命根据地参观、到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并进行现场教学、开展社会调查等),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党史,并深刻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理解和践行国家政策方针、学习先进思想,以及懂得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分析和解决生活实践当中的各种问题[3]。此外,为确保实践活动的开展取得更理想效果,在整个实践活动当中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其积极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开展进行评价和总结;还要持续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包括协同机制等,在各方的协同下良好落实。
三、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落实好“立德树人”理念,这对高校思政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原理”课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课程教学的良好效果,需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课程目标要求和时代发展要求的考虑和分析,对“原理”课的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创新和优化。党史学习和“原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内容具有耦合性,在课程建设的时候,可以促进党史在“原理”理论、实践教学中合理融入。
参考文献:
[1]董慧,王绪念.党史融入“原理”课教学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5):65-69.
[2]刘丽萍,梁月胪.党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路径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3):145-149.
[3]李华.党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理与路[J].林区教学,202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