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路径探析
王琪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琪,.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路径探析[J]. 哲学研究进展,2024.6. DOI:10.12721/ccn.2024.157380.
摘要: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带动了我国各行业领域的进步。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全面、深入开展,对红色经典阅读的需求不断增加。文章以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高校图书馆红色经典阅读推广现状,总结大学图书馆红色经典阅读推广实践及其创新实践经验,探究高校图书馆红色经典阅读推广实践分析及启示:拓展服务途径,促进红色资源的创新利用;深入挖掘内涵,加强红色经典阅读推广工作研究;激发读者深度参与,构建多位一体红色文化教育阵地;拓宽传播渠道,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红色经典;阅读推广;实践研究
DOI:10.12721/ccn.2024.157380
基金资助:

引言

阅读推广“推什么”一直是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的核心。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培植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阅读推广的核心内容。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全国人民百年奋斗的资料库,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新中国从诞生走向繁荣富强的成长脚步,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文化自信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构全球文化价值秩序、建立当代中国文化自信语境中,充分挖掘、整理红色资源,也是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重要内容载体。

1意义

1.1推进思政课红色文化教学创新

课堂是高校进行红色教育和红色阅读的“主渠道”。当前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使命。另外,近年来众多高校也陆续增加了“四史”类课程的开设。不过,要让高校学生真正感受到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就需要注重讲课的方式方法,要在思政课堂上引入生动鲜活的英雄事迹和丰富翔实的历史案例,从而提升思政教育课程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此同时,高校红色文化的传播不能依靠老师单方面的宣讲,要认真倾听新时代大学生的心声,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对红色文化内容的讨论中来,与革命历史和革命先驱进行“对话”,以此提升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接受效果。

1.2助力红色文化培育和传承的需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在内形成的特色文化,其中蕴含的革命文化、爱国文化、家国文化等元素,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红色主题空间以资源和空间为支撑,以系列活动开展和空间功能及展陈产生感化教育,有助于培养有信仰、有素质、有温度的当代大学生。

1.3阅读推广活动内容充实的需求

自“阅读推广”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各类型、多层次的大学图书馆都已开展了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阅读推广活动。经过常年实践,已形成了一大批品牌化阅读推广活动。这些活动在增强大学生阅读素养、提升阅读氛围和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不俗效果。而开展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服务不仅可以深化、丰富现有的阅读推广活动内容,更有利于弘扬、传承红色文化,通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使红色基因得到传承,把自身价值融入进当下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另外,红色文化阅读推广的开展对大学图书馆自身工作也是一种良性的促进循环,通过开展活动让校内外各界人士对图书馆工作更加关注,在人、财、物上给予倾斜、保障,这样既能使图书馆在馆舍空间改造、文献资源建设、人员培训发展等方面得以改善和加强,还可以让阅读推广活动内容更加充实,最终推动图书馆工作的持续、深入发展。

2红色经典阅读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专业的红色经典阅读指导

在高校图书馆中,部分读者阅读需求较为模糊,或有红色经典阅读意向,没有相关阅读经验,或对具体可以阅读哪些红色经典了解甚少。高校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专业的红色经典阅读指导,不便于读者获取红色资源、红色经典,也不利于读者开展红色经典阅读。

2.2馆员数量、质量不足

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活动与图书馆已开展的业务特别是其他阅读推广活动相比,要求的专业性更高,涉及的内容更广、深度更深,其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甚至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目前大学图书馆人力资源情况及质量均不容乐观。在馆员数量上,根据统计,大学图书馆“在编馆员馆均人员持续下降”。每年馆员“入不敷出”的现象成为常态,现有人员维持、保障正在开展的服务已属不易。在馆员质量上,红色文化阅读推广自带的知识属性使得极少有馆员可以“无缝衔接”地开展工作,尤其是不少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的历史年代感,使得没有亲身经历过红色文化历史的中青年馆员在活动开展时没有头绪。缺乏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馆员势必会影响红色文化阅读推广工作的持续开展。

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路径

3.1深入挖掘内涵,加强红色经典阅读推广工作研究

在红色经典阅读推广上,高校图书馆应结合红色馆藏综合评判,基于读者对红色经典的阅读需求,梳理红色经典书单,快速吸引读者注意力,推动读者开展红色经典阅读。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红色资源研究,深度挖掘红色经典内涵,促进馆员对红色馆藏的了解,推动相关阅读指导高质量发展,对红色经典进行深度诠释及内涵推广,并不断丰富和充实红色专题特藏,增强红色经典阅读推广工作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专业阅读推广人才培育及队伍建设,构建包括馆员、教师、教辅人员、学生等在内的多元化人才队伍,在实践中形成系统化的阅读推广机制,并积极开展以读者体验为主导的阅读推广成效评估,从而促进阅读价值的实现和阅读推广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扩展特色化的红色经典阅读推广路径。

3.2提升红色文化阅读推广科技含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网络智能AI、云技术、虚拟现实等正改变着服务形式。高校图书馆应充分依靠科技、利用科技,使其成为开展红色文化阅读推广的重大助推力。一是应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活动科技含量,增加参与者黏性。如利用5G打造“体验”“互动”式的红色文化阅读推广场景,灵活运用虚拟场景,特别是在开展展览表演活动时,为参与者带来场景式的体验,使参与者在全时空场景中与活动同步进行交流互动、增进参与者自主学习的体验。二是利用多种云端应用,建立红色阅读文化传播云平台。在主讲人许可的情况下,用数字化技术对当期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活动进行备份,为每期活动生成唯一标识码,让有兴趣的读者在活动结束后仍然可以方便地检索、欣赏活动内容。三是实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挖掘、储存处理、科学利用和共享互动,形成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网络传播的多渠道融合联动,把相关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化、电子化,形成红色文化资源数字资源库。

3.3资源特色化

特色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红色主题空间赖以生存和长久运营的立足点,实现特色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广泛收集各类红色文献,包括家书、邮票、石刻等,确保类型多样。以安徽地区高校图书馆为例,可充分结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及皖南事变等重要事件,参考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布的安徽省首批红色资源名录建议名单中所列明的重要档案、文献、手稿和有关实物确定拟收藏目录。类似安徽审计职业学院这样的行业办学高校,可重点关注红色审计类文献,在资源特色层面无疑更有保障。第二,做好整理及加工,积极推进数字化。在广泛收集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的专业知识对各类红色文献按照载体、主题、年限等分门归类,并基于现代化手段进行数字化创造,形成自建数字红色文献资源。如复旦大学图书馆的陈毅专题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民国时期图书资源库和期刊资源库、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本校特藏和科学家特藏、南昌大学图书馆建设的“红色江西”特色数据库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值得其他高校图书馆学习借鉴。第三,共建共享,扩大红色文献利用范围。高校图书馆与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私人收藏家、档案馆等相关机构加强协作,在现有各类联盟基础上推进不同类型机构联盟的建立。基于此,采取复制、数字化等方式,形成特色化数字资源体系。

3.4拓宽红色文化阅读推广研究的视野

现有研究多从图书馆学、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红色文化的阅读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不同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涉及不同的学科范畴,红色文化阅读推广不仅与图书馆学、传播学等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出版学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关研究要整体地、多维度地推进,站在文化自信视阈下,主动借鉴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传播学、阅读学等其他学科先进理念与方法,丰富和拓展红色文化理论研究的空间和领域;应用新技术,加强红色文化主题空间的研究。红色文化的阅读推广不仅需要红色空间等实体物理空间的支撑,更需要虚拟现实技术(VR)等数字技术的支持和服务,使读者置身虚拟环境中获取全新的认知和互动,激发认知上的新意和感知上的重构,提升图书馆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效果与读者体验感。

3.5开展校内外一体化红色文化实践

高校的红色文化传承,应该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策略,开展校内外一体化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构建多元一体的红色文化传播矩阵。要加强高校与地方之间的校地联动,通过学校团委、学生社团与地方社区、企业事业单位的党团组织合作,让学生走进社区乡镇、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红色社会实践。让学生担任红色文化宣讲志愿者,成立以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大学生为主体的红色文化讲师团,可以让青年学子学为所用,以实际行动践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实现知、信、行相统一。除了加强校地联动之外,还可以通过学校与地方文化博物馆、革命纪念馆之间的校馆联动,组织学生打卡红色圣地,增强学生的现场获得感。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革命遗址、革命英雄故居、抗日战争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是红色基因重要的“孕育地”和丰富的“储存库”,也是对青年学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和现场。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资源,实地观看红色文物、阅读红色文献、聆听专家讲解,可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育人作用。

结束语

高校红色文化的阅读和传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新时代的高校教育中,应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新媒体,拓展红色文化阅读空间、丰富红色文化传播场景,讲好红色文化故事,让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思想入脑入心。与此同时,还应该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站位认识高校红色文化阅读和传播的时代意义,通过加强校地联动,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构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同时,让高校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雅卿.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红色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10):11-13.

[2]冯云.高校图书馆红色主题阅读推广实践的创新性探索:以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2(03):84-90.

[3]王姝,马家伟.全民阅读背景下高校阅读推广人培育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10):115-122.

[4]马迪倩.用户体验测度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成效评估模型构建及有效性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2(04):60-6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