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法治化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障民生幸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保证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基层干部要有足够的重视;要有效地促进基层法治的良性发展;将加强基层法制建设,列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大工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加强对法律的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线;要充分、深刻地贯彻党中央对法治作出的重要决定;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一、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状分析
(一)民法典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
民法典反映出“民呼之,法应之”特征,民法典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给予了有效关注。例如,引发社会普遍讨论的业主权利问题,离婚冷静期、遗嘱管理人、业主权利等。其次,尽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立法空白,其中不乏心怀叵测之辈,企图钻此空子,侵害其他公民的权利。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民法对此作出了相应的完善。民法典的规定中出现过九次“网络”,涉及到网络订立合同、网络侵权、网络虚拟物等方面的内容,其参与者既有网络使用者,也有网络服务商。
(二)基层社会治理由“官本位”向“人本位”转变
中西方对“法制”和“人治”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由于受到传统的儒学思想的熏陶,中国的法律制度呈现出“人治”的趋向。孔子的“仁义之道”是建立在对人进行治理的基础上的;韩非子认为,虽然法是君主的武器,但其实质还是“人治”;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更具有典型的“以人为本”的特征。关于“人治”和“法治”的争论一直在全球进行,它们各自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从当今世界各国快速走向现代化的实践来看,处理好法制与人治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些人相信,一个社会是由理智的个人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而组成的一个集体,如何更好地避免因追逐自己的利益而做出的有关行动,既没有偏颇,又有法律的约束,越过了这条“红线”,就会遭到处罚。
二、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实践路径
(一)构筑以“三治”为核心的善治
我国的基层政府治理制度更趋向于以“法律的精神实质”为导向,它不仅是一种制定法律的行政行为,而且是一种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三治”思想不是自治、法治和德治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相互交织的、相互融合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是指以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为代表的各类群众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过程。以法律为外部保证的基层管理,突出了人性的恶性,用刚性的制度约束对个人和集体的伤害。德治对基层社会具有导向和启发作用,德治是一种灵活的柔性法律,注重人的本性,通过激励和疏导等灵活的方式使人们变得更好,更注重个人的自我约束,从而实现“随心所欲,不越矩”的目标。由于法律是通过暴力的方式抑制人类本性中的邪恶,因此,我们应该警惕由于民众过分重视法制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当今的社会依然是以家族为主体的社会,过分提倡法制容易造成对个体权利的夸大,对亲情的冲击。德治是儒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它注重通过个人的内化来达到良政的目的。而社区自治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使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参与程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将“德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升基层政府的法制水平,使社会矛盾在基层得以切实化解。
(二)加强政府管理,适应时代发展
作为依法治国的基层主体,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首先,要强化对民间事务的了解,这也是基层法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法典为基层的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民事规范,它可以突破传统民法中的一些缺陷,让整个民法体系变得更加系统化和完善,应该主动地请来一些专家、学者,通过举办讲座的方式,来对基层工作群体进行专门的研究。通过对新的规章制度的学习和掌握,积极应用于实际工作。
其次,要主动强化廉政教育,促使有关人士注意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提倡职工把中华优良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要坚定地抵制一切外部的诱惑和干扰,要经常到基层去,切实查找信访案件的症结,从公平公正的角度上真正化解信访问题。另外,在农村地区,由于居民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基层干部要在工作中融入智能化、信息化等新因素,把新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开发新型的“社会治理+互联网”工作方式,让自己的工作更加高效。在实施“三化”的同时,还应坚持“以德治国”、“以人为本”。
(三)全方位、多元化的法制建设,促进观念的更新
随着人们对法律的认识不断增强,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将不断提高。民法典相对于其它部门法来说,更贴近人民的日常生活。民法中对公民的民事权益进行了详尽的规范,应该以大众喜欢的方式,对民法典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公众在不自觉的情况下,逐渐地树立起了法治的观念,从而对规则抱有一种敬畏之情。基层是孕育着各种民主理念的温床,健全的基层治理体制根植于民众,通过对民众的广泛动员,可以让他们以合法的方式进行自主管理,充分发挥民众的民主性和积极性,让民众在基层更好地凝聚民心。
三、结语
作为整个社会管理体系的基石,基层社会治理理论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民法典的颁布,为基层社会的依法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新的考验。基层社会的法治建设必须要按照基层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基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实际情况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的向往。
参考文献
[1]张译心.民法典夯实法治社会建设之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6-20(001).
[2]崔亚龙.论民法典时代的法治社会建设[J].西部学刊,2021(2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