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与过去的国家宏观社会治理和基层微观社会治理不同,市域社会治理是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的中观社会治理,在社会治理层级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在现阶段分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念特征、制约因素,谋划其实现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念特征
(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念
2018年7月17日,时任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提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即通过树立“五大导向”、优化“四大体系”、提升“七大能力”,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的理念、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五年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发生很大变化。本文认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市域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对“市域社会治理”这一概念的认识。
市域社会治理是以市域为基本治理单位,依靠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群众等多元治理主体,通过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方式,以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社会治安风险、重大矛盾纠纷、公共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为基本目标而统筹谋划和实施的社会治理活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则是指以上概念中治理单位、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内容的现代化。
(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特征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精准把握国家治理的核心要义,顺应当前时代需要,多方面进行创新,用系统的视角来建立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一是民本性。以民为本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终极目标。二是时代性。近20年社会治理的治理理念经历了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再到市域社会治理的转变,社会治理的治理体系不断得以完善,社会治理的治理定位实现从社会建设部分向国家安全部分的转移。三是创新性。市域社会治理强调城乡一体化治理、全周期治理和协同共治的治理理念,强调科技赋能下的智能化、精细化治理手段,强调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四是系统性。市域社会治理是具有承上启下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的中间层级,治理重心是以系统的视角找寻城乡矛盾统一性,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可从当前国际局势、国内形势等内外部大环境来分析,由此发现目前尚存的几点具体问题。
(一)国际形势复杂严峻
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一方面,地区冲突造成边境地区形势紧张、恐怖主义活动增加、极端主义思潮传播、人道主义危机风险外溢。另一方面,网络空间逐渐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和重要工具,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空间冲突层出不穷。
(二)国内环境进入风险期
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一是经济体制改革遇到新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然面临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等新问题、新挑战。二是社会结构变化带来新风险,城乡结构、阶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都极易引发社会不稳定。三是利益格局调整产生新主体,帕累托式的改革条件已经丧失,更深层次的改革必然会触及一批既得利益者。四是思想观念变化提出新诉求,多元主体之间存在认知分层,极大增加矛盾处理难度。
(三)几点具体问题
一是治理单位模糊。工作谋划过程中未能把握市级主题、发挥市级优势、突出市域特点,将市域社会治理等同于基层社会治理。
二是治理主体不足。多方主体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比较依赖党委、政府的力量,没有真正形成强大合力。
三是治理内容混淆。把“市域社会治理”拓展为“市域治理”,将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等内容都纳入进来,出现“小马拉大车”现象。
四是治理方式单一。不善于综合运用治理方式破解难题,不主动总结创新治理模式,存在单一治理、碎片治理、被动治理问题。
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一)理清市域社会治理总体思路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依照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的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试点为抓手,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切实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二)落实市域社会治理工作部署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清晰掌握每个层级的功能定位。一是加强对党中央工作方案和工作指引的研究,寻求其对试点工作的分类指导,争取通过最终验收。二是按照山东省试点工作安排,全省16个市同步起跑、齐头并进、均衡发展,争取通过初步验收。三是试点地市自觉行动,不断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的突出亮点,争当省(区)域“单项冠军”。
(三)健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机制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坚持和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善于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二是加快向“有限”“能促”政府转变,加强对社会矛盾易发领域的资源配置,制定科学的市域社会治理考核办法。三是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四是调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积极性。
(四)综合运用市域社会治理方式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综合运用好“五治融合”的基本方式。一是坚持政治引领。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目标,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共建共治。二是坚持法治保障。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在必经法定程序的基础上,让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参与政府重大决策,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赋能监,要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三是坚持德治教化。德治是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标志。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还要充分发挥各地文化发源地的优势,打造多样社会治理样板。四是坚持自治强基。要加快对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等软法的制定和完善,通过软法治理推动基层群众自治。五是坚持智治支撑。对能够起到风险预警、减少办事流程、精准打击犯罪的智能软件和应用场景可以放心大胆地干;对不符合市场规律、增加办事难度、群众不需要的技术坚决不能干不能碰。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002).
[2]陈一新. 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N]. 人民日报,
2018-07-17(007).
[3]陈一新. 以新思路新方式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N]. 法制日报,2020-01-03(001).
[4]郭少华.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功能定位、制约因素与建构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22(11):24-36.
[5]于秋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 功能定位、目标导向与建构逻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3-18.
[6]张祖棣.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D].云南大学,2021.
[7]邓雯文.市域社会治理:从城乡二元治理到城乡一体化治理[J].决策探索(中),2021(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