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1]。目前我们国家已逐步实现将立德树人作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环节,把思政要素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最终达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目标。专业课程学习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思政元素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2]。课程主要介绍工程结构在动/静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及位移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根据实际工程结构形式,建立求解结构内力的力学模型,进而求解结构内力、分析结构内力组成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进行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为从事土木工程方面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是土木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承担着专业引导的重要作用[3]。
2 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突出的工程应用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教学中适时融入思政元素,采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全课程育人的模式。授课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的“三观”,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提升思想意识,主动承担时代发展的历史使命,形成勤奋刻苦的内驱力,进而大大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学习、翻转课堂汇报、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等环节,采用理论知识+教学案例+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模式,处理好教学中思政教育体量安排、切入时机与方式选择、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关系,以使得思政元素融入高效、学习效果明显。着力培养有社会担当、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及身心健康的高级人才[4]。
3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1)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融入策略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从课程知识点及教学内容中深度挖掘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本课题结合工程结构案例,适宜展开思路,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三全”育人[5]。
对土木工程实例如房屋建筑或桥梁工程进行简化模型、力学计算及位移情况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枯燥的结构力学原理,不会觉得无从下手。在结合工程实例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工程担当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分析工程案例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也培养了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完善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目标的对应支撑关系。实现在课程教学中“内涵融入”课堂思政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较好的提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掌握好思政融入的恰当时机、融入体量及融入方式等方面的关系,以使得思政元素融入高效、学习效果明显。
(2)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实施
课程采用“理论知识+教学案例+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习体验,最大程度发挥专业基础课程的引领作用。授课过程中力求方法创新,实现高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要素融入学生精神世界。对应课程内容可采取专题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分组研讨法、翻转课堂教学法、课堂辩论和探究学习等方法。
(3)课程思政的教学调控
对学生学习的实时情况及心里状况的把握,实时介入,提升思政元素融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本课程授课研究的核心。可采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的方法,首先,课前预设,针对下一节课要讲授的知识要点,在课前通过教学平台发布任务单,了解与知识要点相关的思政案例,任务尽量简单,有兴趣点,形成思政教育预设。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用典型案例融入思政元素,与学生形成共鸣,同时要实时优化教学,达到知识传授与思政渗入同时实现的目的。最后,课程结束后要及时基于学生发展立场进行调整。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4)课程思政的教学反馈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反馈,采取客观评价及主观效度相结合的方法,注重过程评价,与学生多交流,及时了解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采取匿名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基于学生评价及主观效度不断调整思政的体量及时机,对教学进行反思并积极改进,采取“教学-评价-反思-边进”的优化教学方法。
4课程思政预期成效
(1)通过工程案例学习,介绍结构工程中成功及失败的案例,增强土木专业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担当意识。
(2)通过新型结构模型等实践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获得非常好的奖项。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3)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主持与参加省级和校级教改项目,指导学生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指导学生申请专利等。
5课程特色与创新
课程采取“理论知识+教学案例+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模式,将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案例结合,简化实际案例,得到计算简图,进一步进行力学及位移分析计算,在授课过程中适时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和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精湛的理论知识,科学的思维能力,创新的实践能力,潜移默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及大国工匠精神等。
在讲述拱结构的特点时,为同学介绍我国隋朝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监造的赵州桥,赵州桥世界闻名,对我国的桥梁建筑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天下第一桥”、“世界奇迹”。让学生领略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力学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立志献身祖国的远大理想。
介绍桁架结构的两种求解方法结点法和截面法时求解杆件内力时,引出结构设计大赛中设计桥梁时通过判断拉压杆件初步确定桥梁中所需杆件要采用的截面及材料。进而引出现代桥梁技术中使用斜拉桥结构。并通过压杆稳定性理论分析该结构的合理性。课后可分成小组对生活中实例(石化大学北侧和平桥)进行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具有大国工匠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6结语
课程思政适时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能够适应当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实践。本研究结合教学案例及工程实例,从教学内容和思政内容双方面找准方向,并积极挖掘合适的思政元素,寻找思政和专业知识点的最佳契合点,以期实现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