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属于目前临床领域中较为常见且对视力造成严重危害的视神经损伤性疾病,发生的原因较多,对患者的视力造成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能合理治疗,将会导致患者失明,目前,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多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进行颞浅动脉旁注射,通过血管扩张,药物局部注射起到缓解症状和延缓病程的作用,但是长时间应用效果较低。而从中医层面来讲,相关疾病多数情况下和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存在关系,利用活血通络药物和疏肝理气的药物,配合进行针刺治疗,有助于提升治疗水平。基于此,本文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提升治疗水平提供助力。
1 基本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入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的急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42例,抽签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
对照组:年龄在34岁到56岁之间,平均指标(43.33±1.11)岁,性别是男11例,女10例。
实验组:年龄在34岁到57岁之间,平均指标(43.34±1.12)岁,性别是男10例,女11例。
数据对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进行患者颞浅动脉旁的注射,要求患者取坐位,视线向上,对患者眼侧颞侧皮肤进行消毒,医生左手将注射位置的皮肤紧绷,右手持注射器从下到上呈现出45度角刺向患者的颞浅动脉旁皮肤,回抽无血后进行注射,一次性注射两毫升的药液,每天注射一次,持续注射14天。
实验组: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和针刺治疗法,中药的药方是:生地、川芎、当归、枸杞子、泽泻各15克,赤芍12克,桃仁、红花、柴胡、牛膝、炒槐花、密蒙花、郁金、葛根、枳壳各十克。对于气滞较为严重的患者,增加香附、乌药。对于头痛的患者,增加白芷和炒蒺藜。对于肝阳上亢的患者,增加龙骨、钩藤、天麻和牡蛎。对于热象较为严重的患者,增加栀子和丹皮。而大便干结的患者则增加火麻仁和决明子。药物水煎300毫升,早晨和晚上各服用一次。同时,配合针灸毫针针刺的治疗方法,针灸取穴;患眼攒竹、鱼腰、瞳子髎、承泣,直刺0.5公分,不行提插捻转;肢体远端取穴双侧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太冲等,随证加减,每天一次,持续治疗14天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1)经过治疗,利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患者视力的检查,视力提高大于四行,或者是恢复到发病之前的视力水平,视野缺损降低60%眼底病变检查恢复正常:显效;经过治疗,患者视力提升大于两行,但是没有恢复到发病之前的视力水平,视野缺损程度减少30%,眼底检查没有出血和渗出物: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视力和视野缺损程度、眼底都没有达到治疗的标准,甚至有恶化的趋势:无效。(2)在治疗前后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患者视力水平的测定,重复测量三次,利用五分记录方式。同时采用aps-2000AER类型的视觉电生理系统,准确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视野,平均缺损程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利用卡方、%和t值计算,在数据对比有差异的情况下,利用P<0.05的形式表达。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治疗效果[n(%)]
2.2 治疗前后的指标
治疗前数据对比没有差异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治疗前后的指标(x̄±s)
3 讨论
急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指视神经的前部受到缺血性损害所引起的病变,患者可能突然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失或完全丧失视力的情况,患者可能出现视野中的某个部分或多个部分出现缺损、黑暗或模糊,患者可能出现对颜色的感知异常,如颜色变淡或变暗,出现眼球运动不协调或受限的情况,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眼部疼痛、刺痛或不适感,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视觉幻觉,如闪光、飞蚊症等,部分患者可能还伴随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科学合理治疗十分重要[1]。
上文研究中分析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急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实验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名方,全方以桃红四物与四逆散(积壳易枳实)合方,再加桔梗、牛膝而成。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四逆散疏肝解郁,加桔梗开胸腻之气(与枳壳、柴胡同用,尤善开朐散结),牛膝引瘀血下行,一升一降,促使气血更易于运行。配合成方,不仅适用于血瘀所致的上述病证,并可作为通治一切气滞血瘀之方。方中生地具有清热凉血、滋阴养肝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目赤肿痛等眼部疾病。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用于治疗血瘀性疾病,可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当归和赤芍具有活血调经、补血养血的作用,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改善眼睛疲劳、视力模糊等问题。泽泻具有利水通淋、清热利湿的作用,用于减轻视网膜水肿症状。桃仁和红花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瘀血症状,对视神经病变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柴胡具有解表散寒、疏肝理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等症状。牛膝具止痛消肿,通利血脉、引血下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眼底出血,促进出血吸收,炒槐花具有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的功效,密蒙花入肝经,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是眼科常用药,郁金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作用,葛根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作用,有促进视神经水肿吸收的特殊疗效。国医大师岳美中在其著作《岳美中医话集》中对此方论述:血瘀上焦,清阳不升则头痛胸闷;血瘀日久,瘀而化火则胸中烦热,心悸不眠,急躁易怒;瘀血外挤气门则呃逆,下压脾胃则干呕。斯证之本全在血瘀胸中,方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以治其本而为主;赤芍、川芎与之相配,其功更著,故为辅;生地、当归养血滋阴,使祛瘀而不伤正;柴胡、枳壳、桔梗疏畅胸中之气机使气行则血行;牛膝活血通脉,使瘀血易除。诸药或扶正,或行气,或通脉,意在瘀血之速行,正气之速复,皆为兼治;甘草调和诸药而为引和[2]。
现代药理学研究血府逐瘀汤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器官血流量,抗心肌缺血损伤,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抗缺氧,抗炎、镇痛的作用.在眼科治疗眼底病变能起到改善眼底微循环,促进视神经水肿吸收,提高视力,改善视野缺损,减轻眼部疼痛。
针刺患眼局部穴位攒竹、鱼腰、瞳子髎、承泣,双侧肢体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太冲等穴位,是中医针刺疗法在眼科疾病中常用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神经系统功能,针刺眼周局部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气血运行,进而达到促进水肿吸收,减轻视神经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病情,提高视力。针刺远端肢体穴位:肝经原穴太冲可以调补肝血,起到养血明目的疗效;足三里是人体最大的保健穴之一,可以提高免疫力,调动人体气血上行濡养眼部经络,‘头面合谷收’运用传统中医针灸特定穴理论,针刺合谷治疗颜面部疾患。综上所述,针刺人体穴位,可以通过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调节神经兴奋性,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病情[3]。
参考文献:
[1] 刘梅,郑艳霞. 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急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及对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24):2704-2707.
[2] 杨继若,罗向霞,贾琼,等.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探析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1,31(4):268-271.
[3] 张伟道,韦东,周婉瑜,等. 基于病证结合的气血水相关理论辨治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0,30(11):80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