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反作用表现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的破坏、物种的灭绝、极端自然灾害现象越来越频发。随着人们认知的不断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保护工作也逐渐推展开来,各项保护机制、措施与时俱进相继出台。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其监测数据是各项环保对策提出和实践应用的可靠依据。
1、遥感技术应用优势
1.1信息种类丰富
在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方面,地表覆盖层和地表基质层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主要内容,其调查种类的丰富性、多样性特点显著,与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与陆地和海洋的联系也比较紧密。针对传统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实地调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优势,但是这仅仅可以对单一的地类资源信息进行取得。而遥感技术在多平台和多种类传感器的支持下,不仅能通过可见光影像识别地物类型和范围等信息,还可通过雷达技术和多光谱摄影等技术实现识别地形、精细分类、农作物监测等工作,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难度,同时获取信息的种类也更加丰富,这也是遥感技术与传统调查监测方式之间的区别之一。
1.2数据获取便捷
遥感技术主要包括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目前,无人机技术和微型传感器的快速发展,无人机低空航测技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优势,通过与实地调查进行对比分析,其便捷性显著[1]。同时,遥感技术可以使调查监测工作与立体化、一体化发展要求相符,从而使立体调查监测的范围明显提升,在诸多实地调查方面,如悬崖峭壁、无人区和交通便捷性不足等人员难以到达的区域,借助遥感技术的支持,可以自然资源数据资料快速取得,同时还能通过自动解译技术快速识别地类地物,更加有助于提升调查效率,从而促进调查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环境监测工作中现存的关键问题分析
2.1环境监测部门市场领航作用淡化
近年来,第三方监测机构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但真正具有较强监测能力和水平的监测机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我国环境监测部门并没有进入监测市场,环境监测部门主要参与行政许可性质和公益性质的监测业务,他们很少参与到经营性监测业务中,这不仅限制了环境监测部门的发展,同时也间接导致了监测资源的浪费。倘若环境监测部门加入监测市场中,那么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时,便可以借助垂直化管理的方式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从而轻松得到精准的数据,更有利于监测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环境监测工作的总体质量可以得到大幅提升,工作可以更为有序地开展。
2.2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滞后
通过对我国现有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平台的研究和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平台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小的情况。国家级的环境部门会定期发布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数据信息,而市级的环境部门却没有定期进行数据信息的发布,县级环境部门更是如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便需要各级环保部门提升对环境监测平台建设工作的重视,并积极促进环境监测平台建设工作的开展。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环境监测平台建设工作的开展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是因为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多个单位进行协调配合,在这一过程中,各类繁杂的数据很难实现有效整合。
3、基于遥感技术的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研究
3.1统一自然资源调查
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的基础特性;各类自然资源作为地表环境的基础组成部分,其数量与质量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以往各类调查是从各部门的管理需求或者各专业的研究需求单独出发,其调查目标较为明确、调查方式较为专业、调查属性较为丰富,即以最小的投入最大化地满足对资源的数据需求。但这些分头实施、分头管理的调查,一方面割裂了资源间相互联系的本质,另一方面与生命共同体理念有一定偏差[2]。
3.2统一自然资源标准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是新时代新工作,其覆盖范围广、调查内容多、学科跨度大、专业要求高,必须在自然资源统一理念下有效梳理不同资源特性,科学制定联动、发展的分类标准、数据库标准、质量标准等各类标准,为保障各项调查顺利开展以及数据的广泛、规范应用提供基础。各类标准则要在充分借鉴、吸收各类自然资源已有的分类、质量、数据库等工作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充分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相融合,按照统一调查监测科学性、继承性、发展性、整体性、统一性的要求,探索全新的标准规划体系和相应技术要求,建设形成适应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兼具发展性与可扩展性的系列标准,为整项工作的统一组织实施和质量管控提供依据,并指导统一的调查监测工作。
3.3优化并升级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力度加大。但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差异较大,部分地区的技术研究水平有限,所以监测技术更新不及时,监测设备升级不到位。为有效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积极推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必须寻找科学方法减小地区间的环境监测质量差异。要提高对环境监测技术优化与升级的关注度,提供更多与生态环境监测相关的工作的机会,对监测仪器的普及与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等投入更多精力。不仅如此,以经济发达地区带动经济落后地区的方式,为落后地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更多技术支援,将地区间环境监测质量差异控制到最小。当然,环境监测技术的优化与升级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3]。
3.4重视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应用
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与发展,需要随时了解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与环境监测状态,这些都需要通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获得。不仅如此,环境监测数据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依据,因此必须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提高重视,加大其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应用力度。要打造全自动环境监测智能化体系,高效运用大数据技术,并搭配云计算提高环境监测的及时性与数据的准确性。构建以环境监测与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的数据库,及时上传并存储环境监测数据,便于工作人员掌握各地区的环境监测情况,根据环境监测数据资料制定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与此同时,要积极完善环境监测与数据应用监管体系,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全面分析,梳理环境监测与环保建设中各类变化情况,构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屏障。
结束语
总之,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在保障生态环境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常监测工作中,必须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加强对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整体能力和质量。要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必须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高效的分析和总结,以保证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另外,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君,马立科,冯静.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实施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18):44-46.
[2]曹俊萍,王慧.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运用[J].清洗世界,2021,(08):143-145.
[3]王久懿,王泓沣,战勇.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监测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1,(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