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精神科患者而言,在疾病的急性发作期间很容易出现暴躁、攻击、自残,不配合治疗等行为,需要通过约束强制措施进行干预,控制患者的身体活动,减少疾病对患者自身以及他人产生伤害[1]。可以阻止患者的身体活动行为,使其无法轻易移动,使治疗护理工作能有效的进行。但是考虑到精神科患者约束后的并发症以及心理压力,约束疗法仍然被放在最后。精神科护理人员在面对约束行为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以及情感,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展开约束行为时,其约束行为正确认知会影响到患者的感受[2]。目前临床上多采取改良约束工具,减少约束使用次数等方式,帮助护理人员及患者降低约束负面影响。本文中对精神科护理人员实施约束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线信息
随机遴选出在本院精神科工作的护士参与,共100例。所有护士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24~45岁,平均34.6±2.2岁。因为本次研究属于组内分析,因此护士的基本资料对本次研究并无较大的影响:P>0.05。
1.2方法
采用填写问卷的方式对本院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以最大程度了解约束过程中护理人员的真实想法、约束手法以及约束后的心理、躯体感受,从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角度调查,约束性行为的影响。
1.3观察指标
将调查人员按照是否展开约束行为分为两组,了解两组护理人员对约束行为的了解度,并分析影响因素。
1.4统计学分析
评定本文研究结果使用SPSS22.0进行,计量数据经由(x̄±s)表述,t检验获取处理结果,计数资料经由(%)表述,χ2检验获取处理结果,通过分析如果P值<0.05,则表示具有影响。
2. 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影响精神科护士实施约束行为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工作经验、学历、工作年限、是否知晓约束法律、约束后是否需要预防静脉血栓以及约束手法是影响精神科护士约束行为的主要因素,详细见表1。
表1 分析的影响精神专科护士约束行为的因素(n/%)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当中,可以看出家属知情同意、知晓约束法律、约束后是否需要进行预防血栓、以及约束前是否介绍约束目的、约束手法等方面均会影响到护理人员展开约束行为[3]。目前,绝大多数的家属对于约束法的看法已经改观,很多家属及患者对约束行为表示理解,同时对临床实施约束前后的评判以及预判要求更为严格[4]。护理人员约束手法的不断培增强,提高约束专业性,使得约束后所产生的并发症更低,大大降低了约束后所出现的不良后果。对于约束后是否需要对患者展开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目前临床上已经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作为日常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绝大多数的约束行为以后均需要展开预防手段,降低有关血栓性疾病的发生。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约束时间较长的患者而言,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机率相对较高,因此需要定期筛查并且彻底评估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本文当中可以看出,精神科护士的认知会对患者的约束行为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所以要想从根本上降低患者发生约束的风险事件,一定要从精神科护士的认知角度出发,加强相关培训,规范约束行为管理,最大降低约束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高静,王晨,许冬梅,等. 影响精神科护士对患者实施约束行为的因素[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1):31-36.
[2] 陈玲,陈桂英,郑桂彬,等. 心理干预联合保护性约束管理对降低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10):1554-1556.
[3] 中华护理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实施及解除专家共识[J].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2):146-151.
[4] 张梦倩,许冬梅,高静,等.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精神科保护性约束实施评估表[J]. 护理研究,2022,36(14):2466-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