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进展
郭新艳 王素 徐婷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郭新艳 王素 徐婷,. 口腔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进展[J]. 肿瘤研究,2024.1. DOI:10.12721/ccn.2024.157002.
摘要: 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包括牙龈癌、舌根癌、唇癌、颊癌、口底癌、软硬腭癌和颞下颌关节癌等。由于口腔内缺乏痛觉神经末梢,早期口腔癌的临床症状不明显,易被误诊为慢性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等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其临床症状逐渐显现出来,如:张口受限、溃疡反复发作、麻木感、咽喉异物感、咀嚼无力等。目前口腔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化疗、中医药等综合治疗方法。本文就口腔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口腔癌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期。
关键词: 口腔癌;早期诊断;治疗进展
DOI:10.12721/ccn.2024.157002
基金资助:

1早期口腔癌的症状与诊断

早期口腔癌临床表现不明显,多表现为溃疡、红斑等,通常被误诊为口腔炎症或智齿冠周炎。随着疾病的发展,出现张口受限、咀嚼无力、咽喉异物感、耳部麻木等症状。口腔癌早期患者在做病理检查前需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排除其他部位的肿瘤。

影像学诊断主要包括:超声内镜、CT和MRI等。超声内镜具有高分辨率和组织穿透力强的特点,是判断癌变浸润深度及预后的最佳选择。CT和MRI可以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是评估手术风险和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

放射性核素扫描可以测量病灶吸收X线量,对病灶位置及大小有一定的定位作用。核素显像技术操作简便,不受时间限制,可重复使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肿瘤病灶的显像诊断中。

此外,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还可采取活检、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方法辅助诊断。

1.1活检

活检是在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后,通过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的方法。

根据取材部位不同可分为:浅表、深部和全层取材,其中以浅表取材为主,其次为深部取材。

根据病理类型不同可分为:口腔鳞癌、口腔腺样囊性癌、粘膜下肿瘤、牙龈肉瘤等。

传统的活检法需破坏完整的正常组织,可能造成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而且无法明确肿瘤分期,因此在临床上应用较少。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细胞形态学特征、细胞成分和基因突变等指标可以作为直接诊断依据。

同时,新一代测序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将传统的基因突变检测从DNA水平延伸到mRNA水平,并实现了实时动态监测,使对早期口腔癌的诊断更为准确,进而提高患者生存率。

例如:免疫组化染色法、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高通量测序、液态活细胞分析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口腔癌的诊断手段。

1.2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染色是一种通过化学标记的抗体与组织中抗原结合,产生特异性荧光或颜色变化的检测方法。

免疫组化可用于判断肿瘤细胞是否存在于细胞核内及核仁内、有无异型增生、分级、分化程度等。在口腔癌诊断过程中,通常根据细胞形态学、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来判断病变性质。

但由于部分患者病变部位隐匿、范围较大、取材困难等原因,难以获得足够标本进行病理活检组化检查。因此,对口腔癌术前影像检查显示为良性但仍需进一步明确诊断者,可以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来辅助临床诊断。

目前,常用的免疫组化方法有:①原位杂交法;②流式细胞术;③放射免疫法。其中,放射免疫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成本低廉等优点,被广泛用于临床。

本团队使用125I标记的碘标记物作为内源性示踪剂,以甲基化酶的作用将其从靶组织中释放出来,并经过体内代谢最终进入到邻近正常组织中,通过荧光信号强度定量测量放射免疫法的灵敏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早期口腔癌的诊断准确率。

2口腔癌的治疗进展

口腔癌以恶性肿瘤为主,对人体的危害极大,目前在我国,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治疗口腔癌的方法有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手术是治疗口腔癌的主要手段,常用术式包括:舌根型癌根治术、颊部肿瘤切除术、口底肿瘤切除术、舌下肿瘤切除术、唇腭裂联合修复术、颊颌面肿瘤切除术等。由于个体差异性大,每位患者情况不同,故选择手术方案时应结合患者自身实际情况而定,可通过与主治医师沟通决定最佳的治疗方式。

放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方法,可以使癌细胞受到物理或化学杀伤,进而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研究表明,放疗能降低肿瘤细胞的活性,抑制癌细胞扩散和转移,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是放疗也会导致放射性损伤,引起口腔粘膜萎缩、味觉障碍、口干、出血等不良反应。

化疗作为全身治疗的一部分,适用于晚期口腔癌患者,能够消除体内残留病灶,减少复发几率。临床上使用的化疗药物种类繁多,包括顺铂、5-氟尿嘧啶(5-FU)、长春新碱、替吉奥、培美曲塞、卡铂等,均具有抗肿瘤作用。

但由于口腔癌生长位置特殊,手术难以完全切除,且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故术后仍需继续用药进行辅助治疗。目前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案为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等。

靶向药物治疗是指针对特定靶点进行治疗,能够阻断癌细胞生长信号通路,达到抑制肿瘤增殖的目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靶向药物之一,如厄洛替尼、达沙替尼、阿法替尼等,已被证实具有较好的疗效。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治疗方法,主要利用机体自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癌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进而发挥抗肿瘤效应。目前已成功用于肺癌、黑色素瘤、白血病等多种恶性肿瘤,且在晚期口腔癌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中医药治疗口腔癌具有悠久历史,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扶正固本等功效,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983年,吴尚先教授发现黄芪可促进机体免疫力,增加白蛋白含量,从而抑制癌细胞生长,增强机体抵抗能力,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率。此后,相关学者研究发现,黄芪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如:可抑制S180肉瘤细胞生长,抑制血管生成;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诱导凋亡;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诱导凋亡;抑制结肠癌细胞SW620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皂苷、多糖、黄酮、挥发油、有机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其中黄芪总皂苷、黄芪多糖、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三萜类化合物、齐墩果烷二磷酸、苯乙醇总苷等活性成分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能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

此外,黄芪还具有补气益血、健脾益肾、利尿消肿、解毒生肌的功效,适合各种类型的口腔癌患者服用。临床上常将黄芪配伍山甲六味汤、三甲散、香砂养胃丸等方剂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总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中医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辨证施治,采取综合治疗的原则,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融合,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结语

总之,口腔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进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有望在未来为口腔癌患者带来更为光明的治疗前景。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