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月儿高》是套曲形式,为拉弦乐器、弹拨乐器等乐器演奏的合奏谱,出现在荣斋所编的《弦索备考》清代嘉庆年间( 1814年)中。谱后有注曰:“相传唐明皇游月宫闻记之音。”真实作者现已无从考证。所以有传闻说此曲为唐玄宗所作。现存最早谱本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手抄本书名《高和江东》中的一曲,后被改编,《月儿高》是各种乐器艺术作品中描绘玉轮的登峰造极的艺术。
一、创作背景
(1)作曲家介绍
卫仲乐,杰出的民族乐器演奏家、教育家、民族器乐艺术“通才”,素有“琵琶大王”之美誉。卫仲乐幼年喜爱文艺,自学吹箫,经常参加民间江南丝竹演奏。后参加国乐社团“大同乐会”,先后向郑觐文学古琴、从柳尧章学琵琶,并受教于琵琶演奏家汪昱庭。他不仅精于琵琶、古、二胡、箫、笛的演奏技,而且对小提琴亦有相当高演奏水准。在他的一生,无论环境如恶劣、活如何艰苦,也没有离开民族音乐这块阵地一步;他始终秉承郑觐文先生的教诲,实实在在地在“(捍)卫中(音)乐”正因为卫仲乐先生于民族音乐的贡献良多,人们时常记着他。
(2)乐曲创作背景
在传统的中国音乐里,把“月”当做主题的乐曲有着独树一帜的地方。有许多音乐作品都描写月亮,《月儿高》就是其中一例,它主要描摹了月在在海里的东方升起,又缓缓没入海中的过程,整首乐曲密缠紧缚,极具让人听到就想跟随乐音舞动。让人不禁联想到浩瀚的海涛,涓涓的细流;幽静的庭院;也好像干净到纤尘不染的天空点缀着一颗一颗明亮的星星,又想到有奔流而下的江河湖泊,清风拂面的惬意;这样的句法描写既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领悟的人生哲理,又有把对精神世界的无限向往借月亮抒发。由此描述的整个场景熠熠生辉,诗情画意,使人沉醉其中无限遐想。
二、乐曲结构及艺术特征的分析
《月儿高》整首乐曲共分12个小段每段都有自己的小标题,有些类似于唐代歌舞大曲的曲、解、趋、艳的结构,具体可依照中国传统乐曲分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每个部分共有三段。“起”为“海岛冰轮”、“江楼望月”、“海峤踌躇” ;“承” 为“银蟾吐彩”、“风露满天”、“素娥旖旎”;“转”为“皓魄当空”、“琼楼一片”、“银河横渡” ;“合” 为 “玉宇千层”、“蟾光炯炯” 、“玉兔西沉”。
《月儿高》具有唐代歌舞大曲的特点,全曲共12段,分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描绘了一幅开阔,舒畅,富有深刻哲理,而又令人无限遐想的意象。既有现实生活的生动刻画,又有对精神世界的完美追求,是本国中华音乐中的宝藏。
(1)起----“海岛冰轮”“江楼望月”“海峤踌躇”
“海岛冰轮”是整首乐曲的引子,小节线为虚线证明节奏自由。琵琶演奏时右手以轮指开始,由慢渐快,从四弦悄悄进入随后满轮再收。乐音强度似橄榄状,犹如看到一轮皓月在从海面上慢慢的探出头,为下段音乐做出铺垫。此段为五声商调式。
“江楼望月”时出现乐曲的主题,此时旋律转换成五声角调式。首句添加变徵音后又回到原调,同样音高的音通过不同手法的处理给人以新颖的感觉,好似美人跟随着钟磬之乐翩翩起舞。诗情画意令人思绪万千。旋律流动柔美,抑扬顿挫,衬托出宁静的月夜,奠定了全曲的情绪氛围。
“海峤踌躇”是上段主题的变奏,用六声角调式与前半部分主题材料相同而且加以扩展,只是速度上略快 尾句加变宫转到雅乐七声调式为下段音乐做出铺垫,首句后的下一句插入了变化后的音乐材料,这种音乐的展开技法,使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营造出一轮满月浮出海面在山间若隐若现的景象。后半段速度突然加快,月亮从山峰升起,给人以辽阔积极之感。
(2)承----“银蟾吐彩”“风露满天”“素娥旖旎”
“银蟾吐彩”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承转合,分为四个句子。将第一段节奏变换自由的散板作了结构上的变动与内容上的扩充,所以整体的伸缩较大。琵琶的加快与减慢手法的处理形成了华彩绚丽的音色。描绘了月亮冉冉升起之后与彩云相伴的优美,和在清风吹动下皓月隐于彩云之后的变幻莫测。
“风露满天”乐曲以较快速度进入,经过速度的紧疏处理和,使旋律成倍紧缩呈现出动力性,并添加了一个尾声,使整段音乐在羽音上做结束。抬起头仰视着浩瀚的苍穹,映入眼帘的是一轮皓月朗朗地嵌在苍穹的天空,珍珠似的的光泽照亮了大片的夜色的天空。树影婆娑,风露满天。大有“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山岭光入扉。”的孤寂舒畅。
“素娥旖旎”描绘了唐朝婀娜多姿的舞者翩翩起舞的画面,轻盈而缠绵的谱调是宫娥轻快的步伐。富有弹性的节奏则可以想象出舞蹈的欢快,好似头上的步摇都要被摇晃下来。轻快的步伐曼妙的舞像姿燕雀嬉戏、又像高翔千仞大雁在夜空中惊鸣。绮丽的舞蹈姿态闲适婉约柔和而又奢靡,她们机智敏捷的跳跃腾空像清风拂面。妙态绝伦,玉洁冰清。修仪容操行以显其心志,独自驰思于杳远幽冥。志在高山表现峨峨之势,意在流水舞出荡荡之情。
(3)转----“皓月当空”“琼楼一片”“银河横渡”
“皓月当空”这一段具有民族传统的中国歌舞音乐的特点。前八后十六与不同音值的音符相结合,运用头连尾,尾接头的手法在乐句之间搭桥,使音乐紧密相连。右手弹跳与轮指指法结合运用使音乐具有跳跃感和相当的推动力。
“琼楼一片”反复使用叠音双弹等技法,把人们的视野拉倒同月亮的高度,俯览大地,看到了亭台楼阁此起彼伏,层层叠叠的辽阔之境。晚间的花香与露水的味道在空气中慢慢飘散开来,像是一个优柔的蛛网,把所有眼前可见的事物都覆盖在近处,眼前所触碰到的都是照在这个网间的事物,每一栋建筑都与白昼那么真实,每一样东西都因为都隐藏了他细节的点,都有了梦幻的色彩,都保守着它的秘密,使人有种恍若仙境的感觉。
“银河横渡”又将月亮的视野拉到更为辽阔浩瀚的太空中,整体节奏又比前段加快。整个天上的星辰在夜空中闪耀着星光,像不计其数的宝石的嵌镶在夜空,银河犹如天空中的一条白色缎带。不禁联想到杜牧的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4)合----“玉宇千层”“蟾光炯炯”“玉兔西沉”
“玉宇千层”速度突然减缓,加上节奏的舒展,长轮指法的演奏,使乐曲进入了一个抒情性的段落。如同浮现玉宇千层,蟾光炯炯,耸入云霄,幽雅古朴而富于幻想。宛如嫦娥在桂花树下舞蹈,音乐从低音处逐层递进,即优美又有仙境的庄严肃穆。
“蟾光炯炯”运用折分的技法速度逐渐加快,将听众的视野从浩瀚的宇宙又拉回到月光中,轻快的曲调让人的思绪倍感轻松,此段为连接,为尾段做出铺垫。
“玉兔西沉”是首段主题的再现,利用了速度的变换,加强了整首乐曲的戏剧性。从尾句又回到起始句描述了整个月升月落的场景,周而复始,永不止息,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承载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心理。
三、演奏技法分析
本曲中运用了大量琵琶的演奏技法,但其中最为突出的演奏技法是轮指及其衍生出来的指法,以下几例为典型范例。
(1)满轮
“海岛冰轮”中,1小节,6小节处,正是此种技法的标志,见谱例1。
谱例1:
为了提升乐曲演奏的层次感,此段使用了“上下上”“弱强弱”“橄榄状”的轮指技法。左手在项把位按音,右手从高音区四弦进入,要求五根手指张开,指甲触弦较深,轮指力度较大并且轮速较快,最后退回到四弦在大拇指上轻轻地收住。描写的是月月亮逐渐从海岛上升起的画面,海面一片沉寂,没有喧嚣,刹那间从海面跃出。
(2)勾轮,扫轮,拂轮,长轮
“玉宇千层”中,采用大量轮指,见谱例3。
谱例3:
此段以长轮为基础开始以勾轮开始,音量较小,拇指勾四弦时只加音色不加音量,后逐渐进入双轮,音量稍许加大,扫拂逐渐加入长轮,把情绪推向高潮。不同的轮指奏法如层层堆叠的云一般,逐层递进。奏出了古朴优雅的氛围,在轮指的渐弱渐强中,把人们的思绪拉倒了月宫中。
四、结束
本论文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特征,音乐艺术以及演奏技法,使读者对本作品有了基本的认识,也表达了笔者对作曲家、对此作品中蕴涵的强大精神动力的敬佩。音乐即艺术,不仅是《月儿高》,每一首作品中所包含的心血都是一座宝藏,对于演奏者来说,只有挖掘这座宝藏,才能尽可能地将作品的美感与精神表达地更为合适;对于听众来说,只有挖掘这座宝藏,才能听到更多的情感,而不是只有粗浅的表面旋律。希望在接下来的时代中,能出现更多类似于《月儿高》的作品,在创新的同时又继承,将中华文化融入音乐中,将“中国旋律”继续发扬!
参考文献:
[1]传统琵琶曲《月儿高》赏析,吴祖强; 林珠萍 章淑莲 浙江省三门县文化馆,2014年6月30日发表
[2]琵琶曲《月儿高》解析,杨军,天津音乐学院,2016年6月10日发表
[3]闫芳.珠落玉盘珠玉之美:谈琵琶轮指的音色及训练[J].艺海,2012(01):44-46.
作者简介: 邹雨彤(1993.0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职务:琵琶、阮、柳琴专任教师/职称:讲师,学历:本科,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