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为EB病毒感染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其危害程度表现在上气道梗阻、脑炎、心肌炎、肝损伤、脾破裂、溶血性贫血、嗜血细胞综合征等并发症上。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故具有极高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尽早的诊断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现就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诊断和治疗综述如下:
1.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诊断
1.1血清ADA、LDH、EBV-DNA、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血清ADA、LDH及EBV-DNA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应用,凸显在对比正常健康体检儿童,ADA、LDH升高的同时,EBV-DNA阳性率较高[89.8%(88/98),三者间呈正相关,同时三者的AUC面积分别为0.872,0.833,0.893[1]。T淋巴细胞亚群与EBV-DNA联合检测诊断IM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68,高于T淋巴细胞亚群及EBV-DNA单项检测诊断的AUC值(0.924、0.801)[2]。
1.2 EBV-DNA的检测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亦可通过输血传染。因该类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性较普遍,且血清EBV抗体阳性率>90%。以原发性EBV感染患者为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为其典型临床症状。患者在该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功能受抑且病毒复制使得EBV被激活,引发潜伏感染,重症患者可引发脓毒血症,且高拷贝的病毒核酸能在外周血中能检测到高拷贝病毒样本。本病发生后,可造成原发性疾病进一步加剧。因IM患者全血中EB-DNA会持续阳性6~12个月以上,故IM患者的病情监测不宜采用全血标本检测EBV-DNA;在短期降低血清/浆或全血EBV-DNA上,抗病毒组有显著疗效,而对于长期降低EBV-DNA上,无明显差异;EBV-IgG低亲和力抗体在3个月和6个月后转换为高亲和力的比率为89.41%和98.68%。血清/浆EBV-DNA在3个月后完全转阴,而全血EBV-DNA在12月后阳性率仍有71.11%[3]。
1.3 EB病毒抗体联合EBV-DNA载量检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EBV抗体联合EBV-DNA载量检测诊断儿童IM的临床价值较高,可提升IM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度;EB病毒VCA-IgG、VCA-IgA和VCA-IgM三种抗体在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以IgM具有较佳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采用VCA-IgM联合EB病毒DNA载量检测对于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同时,使用干扰素与否、年龄以及初始Ct值均与患儿治疗1周后EBV-DNA 未转阴有关;凸显在EBV抗体以及EBV-DNA载量联合检测诊断IM的灵敏度、准确度分别为96.00%、91.03%,均高于EBV-NA-IgG、EBV-CA-IgG、EBV-CA-IgM以及EBV-DNA载量单项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4]。
1.4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IM在急性期存在细胞免疫异常情况,EB病毒感染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是本病发病的关键,在整个疾病过程中激活T淋巴细胞,尤其是CD8+T淋巴细胞,且二者的发病呈正相关。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具有显著临床意义,可将此种检测方式作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首选诊断措施,以提升总体预后效果;凸显在治疗后,患儿CD3值与治疗前未见明显差距,但其CD8值明显降低,CD4值与CD19值明显升高[5]。
2.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
2.1西医治疗
2.1.1一般治疗:急性期注意休息,高热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低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2.1.2抗病毒治疗:一般不推荐常规应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或伐昔洛韦等抗病毒治疗,因该治疗可降低病毒复制水平和咽部病毒排秘时间,不能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缩短病程及降低并发症[6-7];但病情重、进展快及有并发症者可进行抗病毒治疗,热退后考虑停用,并发脑炎者可应用2-3周。
2.1.3抗菌药物治疗:如病程中合并细菌感染,可应用敏感抗生素,但忌用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避免引起超敏反应,加重病情。
2.1.4糖皮质激素治疗:发生上气道梗阻、心肌炎、脑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的重症患儿,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
2.1.5防治脾破裂:限制或避免运动,避免任何可能挤压或撞击脾脏的动作;腹部查体动作要轻柔;积极处理便秘;尽量少用阿司匹林降温,因其可能诱发脾破裂和血小板减少。
2.2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将该病辨证分型为邪郁肺卫、热炽气营、热瘀肝胆、正虚邪恋4种证型。1.邪郁肺卫:发热、微恶风寒、微有汗、咳嗽鼻塞、流涕、头身痛、咽喉疼痛、舌边或舌尖稍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可用银翘散加减。2.热炽气营: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口疮、口臭、面红唇赤、浅表淋巴节及肝脾肿大等,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可用清瘟败毒饮加减。3.热瘀肝胆:高热不退、皮肤发黄、小便短黄,肝脾肿大明显,胸胁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溏或干结,苔黄腻,脉弦数,可用茵陈蒿汤加减。4.正虚邪恋:发热渐退或低热起伏、神倦乏力,唇干,大便不调,咽稍红,舌红苔少,脉细弱,可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3、总结和展望
EBV感染后通过自身免疫机制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能抑制被EBV感染的B细胞增殖,从而使病程自限,但是也有极少数个体在EBV感染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病死率约1%左右,及早准确诊断,对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价值突出。临床在本病的诊断实践中,除了采用多种诊断方法外,同时还要在治疗中加以总结,以为尽早实现患儿康复提供可行性借鉴。
【参考文献】
[1] 胡杰,李文博,张帆. 血清ADA、LDH及EBV-DNA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意义[J].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2,14(1):28-31.
[2] 赵扬扬,陈欢欢,李娟. T淋巴细胞亚群、EBV-DNA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治中的价值[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19(10):98-101,110.
[3] 欧阳文献,张慧,刘静,等.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治疗的单中心研究[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8,32(1):12-16.
[4]钟志辉,蒙国煌,张岳汉,等. EB病毒抗体联合EBV-DNA载量检测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价值[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18):2562-2565.
[5]王佩佩,潘新新. 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诊断价值[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9):187,189.
[6] De Paor M, O′Brien K, Fahey T, et al. Antiviral agents for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glandular fever) [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6, 12: CD011487. DOI: 10.1002/14651858.CD011487.pub2.
[7] Luzuriaga K, Sullivan JL.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J]. NEngl J Med, 2010, 362(21): 1993‑2000. DOI: 10.1056/NEJMcp10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