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状况、肥胖、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等因素相关,病程10年以上患者更易出现明显的神经病变临床表现[1]。糖尿病神经病变具有较强的隐匿性,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在出现相应症状以后,出现难以逆转的病理改变,需及早诊断和治疗。在临床工作中,联合应用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和神经电生理的检查能综合评估大纤维、小纤维神经情况。感觉阈值定量检测仪(VPT)是一种简单、无创性神经功能检测仪器,是对糖尿病深感觉的神经定量检查。它能较稳定地评价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程度,并预测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性。神经电生理检测是检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手段,神经传导检测能发现更早的亚临床病变。本研究主要观察感觉阈值定量联合神经传导检测在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病程超过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入院后均进行感觉阈值定量与神经传导检测,对比分析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检出率、震动感觉阈值结果。对照组性别构成为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选取区间38-78岁,平均数值为(58.64±3.44)岁。研究组性别构成为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选取区间38-83岁,平均数值为(59.17±3.75)岁;上述基本信息经统计学分析,统计值均呈现为(P>0.05),证实研究可比。
1.2纳入标准:(1)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具有一定的神经系统症状;(3)符合定量感觉与神经传导检测指征;(4)本人或家庭成员知悉研究事宜。
排除标准:(1)患有先天性疾病者;(2)伴有严重心肝肾病变者;(3)凝血功能障碍;(4)恶性肿瘤患者;(5)因心理障碍等主客观因素未能完成研究;(6)研究资料缺损者。
1.3方法
(1)震动感觉阈值测定:打开主机上开始按键或者检测手柄上开始按键,L灯亮起,把震动头放在红色光标闪烁的位置进行检测,按下主机上阈值加减来调节阈值大小,当患者感到震动后,按下主机的记录键,记录当时的阈值。
(2)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应用神经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测定患者尺神经、上肢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以及下肢胫神经运动传导以及感觉传导速度。
1.4观察指标
神经传导速度:对比评估两组患者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
异常检出率:分析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定量感觉异常的检出率。
震动感觉阈值:对比两组患者震动感觉阈值检测结果。
1.5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值处理时应用SPSS 24.0软件。其中与正态分布相符合的计量资料描述形式为(x̄±s),差异性评估检验方式选取 t 检验,例如神经传导速度、震动感觉阈值结果;计数资料表述形式为百分比,差异性评估结果予以χ2检验,如异常检出率,P<0.05用于表示数值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神经传导速度组间对比
对照组、实验组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展开组间差异性评估,均呈现为(P<0.05),如表1。
表1神经传导速度评价指标(x̄±s)
2.2异常检出率比较
本组指标测定数值显示为实验组较高,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性评估结果呈(P<0.05),见表2。
表2异常检出率对比分析(n、%)

2.3震动感觉阈值对比
两组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检测结果(单位Volt)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3。
表3两组震动感觉阈值对比(n、%)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不仅发病率高,还存在病程及治疗周期长等特点,病程越长DPN发生率越高,累及感觉神经,大多患者存在神经元远端萎缩、变性、神经纤维缺失,还有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滋养血管缺血和节段性脱髓鞘,起病隐匿,未见显著症状以及阳性体征,诊断率比较低,需采取更为全面以及准确的早期诊断措施[2-3]。神经电生理检查作为早期诊断或者在亚临床阶段诊断DPN的“金标准”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但其诊断的主要是有髓鞘的大神经纤维,当有髓鞘的小神经纤维或者是无髓鞘的神经纤维发生病变时,该检查将无法提供有价值的诊断线索,需要联合新的诊断方法来提高检出率。震动感觉阈值检测因具有简单、无创、经济和易定量的优势,已成为国内外临床诊断和评估DPN的重要手段。
本次研究采用震动感觉阈值与神经电生理两种检测方法,针对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分析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感觉传导以及运动传导测定数值,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定量感觉与神经传导异常检测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病程的延长,重度感觉减退的患者逐渐增加,部分轻度感觉减退的患者可隐匿于神经电生理检测正常的患者中。定量感觉与神经传导检测联合应用能充分反映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在为DPN提供定性、定量诊断依据的同时,可作为治疗以及预后观察的客观指标,在筛查以及随访期间具有较高适用性[4]。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采取定量感觉阈值与神经传导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两者联合能更为全面地评估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可以作为DPN常规检测方式,有益于指导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贾莉子.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在糖尿病伴周围性面神经炎疾病早期诊治中的应用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23,30(09):36-37+45.
[3]吴敏丽,林楚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23,36(04):215-219.
[4]上官同琴.HGI联合基于Ewing的HRV诊断预测T2DM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3,27(11):1264-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