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教育指导的过程中,老师要意识到数学的学习难。不断对学生的思维意识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了解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加强对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 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现状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对数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的设计,应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建立完善的数学模型。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数学模型研究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数学知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从当前高中阶段数学教学的情况来看,虽然教育部门要求老师要重视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也要求老师要将这方面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目前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旧忽视了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对数学建模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只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讲解,并没有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老师本身的教学素质也有待提升。有些老师采取的建模方式过于陈旧且单一,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并没有设立明确的教学计划,导致整体的教育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不吻合。而且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对数学建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没有真正带领学生一起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也没有让学生了解各种公式的演算方法。有些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建模能力进行系统化的评价。数学建模学习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对最原始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需要利用特定的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但是目前很多老师进行数学建模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培养学生的连续性和常态化学习思维,只重视短期的教学效果,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建模能力的长期培养和提升。从具体的调查数据结果来看,很多高中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和建模能力比较薄弱,甚至有些学生不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对于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而言,如果老师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就很难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 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实践策略
2.1明确基础的教育原则
高中数学老师要了解数学教学的重点,合理的对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设计。让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时候,要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
首先要遵循主体性的原则,老师要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同时引导学生积极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其次,要遵循自主性的原则。自主性原则是指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选择,同时要给予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高中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要学习和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合理的选择学习的方法。
最后,老师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要尊重实践性的原则。对于高中学生建模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而言,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数学工具。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观察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对教育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老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分层教学,保证教学的内容能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2.2合理编排数学教材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中,老师既要具备素质教育的理念,还要了解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开展和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围绕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从高中阶段数学教材的编排情况来看,教材中有很多丰富的案例和素材,这些素材都可以直接应用于数学建模课堂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要意识到数学教学的重点,要明确数学建模的基本培养目标和教学的主要要求。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对高中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老师要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编排。掌握教育部门提出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按照实际的教学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分类。老师还可以仔细研究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科学合理的对教学内容和问题进行设计。对课时,安排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适当的增加数学建模必修课。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能够提高数学建模的效果。
2.3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展力度
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而言,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是非常要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现代化的学习思维,同时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了解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元素整合在一起,推动数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数学建模的实践活动。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活动的主题内容进行探究和分析。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让学生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及时搜集一些资料。要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灵活的运用,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学建模教育。
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时候,老师还要提高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频率。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投入到建模的活动。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相关的数学建模比赛,考察学生对于建模知识的掌握情况。老师还可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大赛,考察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数学学科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
2.4提高老师的专业能力
对于高中阶段的数学建模教育而言,老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老师要从根本上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教育要求,在日常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实现自身不断的努力学习和进步。既要具备现代化的学习思维,还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严格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形式进行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和学习到更多的建模知识。老师还要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老师除了要给自己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之外,还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应用和学习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老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合理的开展数学建模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运用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汤晓春. 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 37(26):3.
[2] 汤晓春.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6):62-64.
[3] 王中苏.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J]. 东西南北:教育,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