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胸手术是外科一种常见手术方案,该手术方式对机体创伤较大,术后患者可出现强烈疼痛感,部分患者还可在术中出现应激反应,为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性,需要在其麻醉镇痛方面进行积极干预,全面降低患者临床不适感,随着现代麻醉医学的不断发展,可在超声引导下对椎旁神经阻滞并辅助全身麻醉,该镇痛方式对手术过程中中有着积极干预效果[1-2]。本文主要针对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术后镇痛的干预效果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展示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取90例需开胸治疗手术患者开展此次实验,使用常规组及观察组表示组别类目,每组各45例;常规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分布16-69岁,中位指标(52.32±2.35)岁,涉及科室包括心外科16例、胸外科11例、胃肠外科18例;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分布18-67岁,中位指标(52.30±2.32)岁,涉及科室包括心外科18例、胸外科12例、胃肠外科15例;采用统计学软件计算P值,并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对比结果显示P>0.05。
纳入标准:(1)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2)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并无异常。(3)两组患者均在术前进行全面检查,且具备开胸治疗指征。(4)两组患者BMI指数均在19-29kg/m2之间。
排除标准:(1)两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但未发生转移情况。(2)患者存在传染类疾病,例如结核、艾滋病等。(3)两组患者均知晓本次实验内容,但医疗顺从度极低,不配合做相关检查以及持续性病情观察与治疗。(4)实验对象一般资料不全。
1.2方法
两组患者实施麻醉镇痛前均完全术前准备工作,例如已建立静脉通路、脉氧等设备均已建立连接,同时均对深静脉通路推入咪达唑仑(生产厂家: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25;规格:2ml:10mg)0.03mg/kg,且进行缓慢推进,待十分钟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椎旁神经阻滞及硬膜外神经阻滞。
常规组:该组患者实施硬膜外神经阻滞方法进行镇痛,首先需指导患者取侧卧位,并选择开胸区域肋间隙对应的椎间隙,确定位置后,需对局部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对穿刺针进行消毒,之后在确定位置进针,穿刺穿透皮肤后,需要在春次部位胸椎棘突旁作出一个切口,长约1厘米,之后取术前准备后的硬膜外穿刺针入针,入针过程中需要侧入,当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之后,可向头侧植入导管,进入长约3厘米,之后需要由护理人员辅助将其位置固定;上述操作完成后,可向其中注射镇痛麻醉类药物,从而达到镇痛效果,注射麻醉药物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剂量;最后需要将患者换为手术位。
观察组:在上述操作基础之上,使用超声引导方式进行椎旁神经阻滞,本次实验涉及使用的超声设备为飞利浦EPIQ5,超声探头为12MHz线阵探头,在食用该探头之前,需要将该设备进行消毒处理,之后选择一次性防护设备将探头包裹,其中挤入耦合剂,随后需要在规定区域进行扫描,扫描前需要将局部涂抹耦合剂,之后分别对患者穿刺区域进行长轴等平面进行扫描,待获取椎旁间隙图像后,确定皮丘位置,之后经皮丘进行椎旁神经阻滞,后续手术操作与常规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镇痛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术后2、6、12小时之后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心理状态评分及镇痛满意度。(1)镇痛泵按压次数根据临床记录数据获取;术后VAS疼痛评分根据VAS量表予以评分,总评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临床疼痛感越强烈,术后获取分别对术后2、6、12小时之后VAS进行记录计算。(2)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眩晕、呼吸抑制,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出现上述情况人数,并将上述人数比上总人数,即可获取该不良反应数据占比。(3)心理状态评分主要以评估焦虑及抑郁为主,分别采用SAS及SDS量表进行评估,每项评估最高分为72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状态越差。(4)镇痛满意度通过采用临床调查问卷形式获取相关数据,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对镇痛效果的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人数,将不同评价人数比上总人数,即可获取该指标占比。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计算分析,χ2检验计数资料,且以百分数形式进行组间数据对比,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使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术后2、6、12小时之后VAS评分
两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术后2、6、12小时之后VAS评分组间数据对比结果(见下表1)显示,常规组数据差于观察组,P<0.05。
表1对比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术后2、6、12小时之后VAS评分(x̄±s)
2.2对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常规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眩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对比结果详见表2。
表2对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n%)
2.3对比心理状态评分
常规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指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比结果见表3。
表3对比心理状态评分(x̄±s,分)
2.4对比镇痛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镇痛总满意率指标高于常规组,P<0.05,统计结果见表4。
表4对比镇痛满意度(n%)
3结论
近些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部分恶性肿瘤等疾病均可性开放性手术方案予以干预,且预后效果较佳,其中开胸手术占比较大,成功率也相对较高,但其术后情况对其生命安全有着直接影响,止痛处理尤为重要,良好的止疼效果可帮助患者积极面对自身病情,促进其康复[3-4]。开胸手术涉及较多外科科室,例如心外科、胸外科及胃肠外科等,在不同疾病因素影响下,可通过外科开胸手术实现疾病治疗目的,但开胸手术风险较大,不仅临床疼痛剧烈,还极易诱发较多并发症形成,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5-6]。为进一步保证患者手术安全以及减轻术后疼痛感,均采用神经阻滞方式进行镇痛,进而缓解其临床不适感[7-8]。
椎旁神经阻滞可利用麻醉镇痛类药物注射至椎旁间隙之中,从而阻滞椎脊神经及其分支等,进而达到临床效果,但随着当下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超声医学融入其中,利用超声的可视性,引导椎旁神经阻滞,一方面可精准定位阻滞位置,另一方面可进一步强化麻醉效果,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当下开胸手术实施椎旁神经阻滞方式后,对患者术后情况也可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主要探究该阻滞方式临床干预效果,本文利用硬膜外神经阻滞与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进行效果对比,基于开胸手术对患者造成剧烈疼痛感,对患者术后2、6及12小时的VAS评分进行对比,发现超声引导下行椎旁神经阻滞,对患者术后疼痛感干预效果更为显著,且在术后使用止疼泵的频率相对降低。基于超声引导的可视性,显著提高的穿刺针达到指定位置的成功率,不仅保证药物注射剂量及范围,还可降低神经阻滞的失败率,同时术后镇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相对得到控制,进行两组数据对比,可充分证明观察组数据更优,P<0.05;术后镇痛效果显著,患者受病痛折磨的心理情绪得到缓解,因此也相对改善其心理状态,降低焦虑及抑郁评分,且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进行临床镇痛满意度调查过程中,发现观察组患者对镇痛效果评价满意度更优,由以上对比数据得知,采用超声引导方式进行椎旁神经阻滞,有效保证神经阻滞的干预效果,同时还对手术安全及成功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采用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术后镇痛效果干预后,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显著得到改善,并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为其康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柴鸣,张同军,赵海蕊. 直视下与超声引导下前路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中的镇痛效果[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4):825-828.
[2] 王芳. 老年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的应用对患者VAS评分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21,18(7):48-52.
[3] 路凯,陈海燕,徐瑞芬,等.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1):53-55.
[4] 陈华永,马丹丹,张华朋,等. 超声引导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患者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分析[J]. 系统医学,2021,6(23):137-139,147.
[5] 燕丽丽,薛春竹,何菊芳,等. 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在老年食管癌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1,23(4):292-295.
[6] 成龙,谢路程,赵蜀川,等. 对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的术后镇痛效果[J]. 当代医药论丛,2020,18(9):100-101.
[7] 袁磊,张汉湘,周维纲,等.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手术对肺癌开胸手术患者应激反应、术后疼痛及镇痛的影响[J]. 四川医学,2020,41(8):864-868.
[8] 王义龙,张伟,姚永远,等.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影响[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5):5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