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早期护理效果观察
肖霄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肖霄,. 新生儿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早期护理效果观察[J]. 中国儿科杂志,2023.12. DOI:10.12721/ccn.2023.157116.
摘要:
分析新生儿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早期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低血糖新生儿共40例作为观察对象,详细分析40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归纳相关危险因素,并针对性提出护理计划,观察早期实施护理干预后的效果。结果:40例低血糖患儿经治疗、护理干预后,血糖水平均在4h-2d内恢复正常,其中有27例患儿在4h内恢复正常,13例患儿在2d内恢复正常,整个护理期间,未出现疾病进一步加重现象,恢复效果良好。结论:明确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根据实际发生原因针对性予以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升血糖水平,加速患儿康复进程,为其身体健康和预后转归做到有效保障,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 新生儿低血糖危险因素早期护理护理效果
DOI:10.12721/ccn.2023.157116
基金资助:

新生儿低血糖是指婴儿在出生后的数小时内或几天内出现血糖低于所需要的血糖浓度,而葡萄糖作为新生儿能量供给的主要来源,当血糖水平降低后,会影响新生儿脑部发育,脑部是新生儿发育和工作的核心器官,低血糖会影响脑细胞正常的能量供应,从而造成脑细胞功能障碍,影响婴儿的认知能力和发育,对其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且长期低血糖水平会影响大脑的电活动,导致神经元异常激活,从而诱发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对婴儿的脑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智力障碍,严重威胁到新生儿的正常发育[1]。但低血糖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加之新生儿不能正确表达自身不适感,导致疾病治疗干预错失最佳时机。故需要医护人员早期监测新生儿血糖水平,对出现低血糖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导致低血糖的相关因素,并予以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此提升新生儿低血糖早期发现率,及时对患儿进行有效干预,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基于此,本文就新生儿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早期护理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低血糖新生儿共4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女患儿分别为21、19例,其他一般资料详见表1。本次研究确保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所有原则和规定。

表1:一般资料分析截图1741846126.png1.2方法

1.2.1血糖监测

采取末梢血液对新生儿进行血糖测定,根据实际测量水平/1.065计算静脉全血血糖水平。新生儿娩出24h内,血糖水平在2.2-2.6mmol/L之间为需要对其采取的处理的指标水平,当血糖<2.2mmol/L时则可以诊断为低血糖。需要1h/次进行血糖监测,同时增加母乳喂养次数,保持新生儿温暖等干预措施。

1.2.2加强疾病监测

严格按照护理级别进行病房巡视,时刻关注新生儿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包括其哭声是否洪亮、有力,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测定肌张力,分析是否存在抽搐现象。对于存在呼吸暂停的新生儿,应采取适当的力度拍打脚底、叩击背部,促进新生儿呼吸恢复正常。

1.2.3血糖检验并增加葡萄糖摄入量

为患儿建立静脉通路,根据实际监测水平适当增加葡萄糖摄入量,确保新生儿血糖水平控制在3.9-6.1mmol/L之间,同时将输注速度控制匀速,避免血糖值波动较大。停止补糖后应持续对新生儿的血糖进行监测。

1.2.4早期喂养

新生儿低血糖的常见原因之一是葡萄糖供给不足,及时喂养是预防和治疗低血糖的有效手段。母乳或配方奶都可以作为喂养方式,确保婴儿每3-4小时喂养一次,并在夜间也保持喂养频率。对于无母乳的患儿,应及时予以静脉通路建立,确保患儿第一时间得到能量补给,以此强化新生儿的饮食护理。

1.2.5保持温暖

将病房环境温度控制在33℃-35℃,湿度控制在40-60%;早产儿应将温度提高2℃-3℃;对于体温较低、温度持续不上升的新生儿应予以保温箱保暖,防止低温环境对新生儿造成刺激,进而影响血糖水平。

1.2.6预防感染

护理人员需定期对病区环境以及所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清扫、严格消杀灭毒,防止发生感染。此外,护理人员还需注重手卫生的执行,在接触患儿前,严格按照“7步洗手法”落实每项操作前的手卫生。在采取血液标本时,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规范操作,采取完成后,对相应部位消毒,使用无菌棉签按压,确保无渗血。

1.3观察指标

评估40例新生儿血糖水平恢复时间。

2结果

40例低血糖患儿护理干预后,血糖水平均恢复正常,整个护理期间,未出现疾病加重,恢复效果良好,详见表2。

表2:40例新生儿血糖恢复情况

截图1741846029.png3讨论

导致新生儿低血糖的因素有很多,如胎儿、母体疾病、胎儿生长迟缓、出生时体重较轻、早产等多种因素,明确相关危险因素,早期进行血糖监测,对治疗新生儿低血糖和预后转归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3]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糖代谢异常,通常指高血糖状态,当孕妇患有GDM时,血液中的糖分无法正常被胰岛素处理和利用,导致血糖升高,使胎儿在母体中得到过多的葡萄糖供应。由于胎儿抽出更多的胰岛素来处理高血糖,出生后会继续产生大量胰岛素,导致新生儿出生后的血糖水平过低,即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低血糖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数小时至数日内,血糖水平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正常情况下,胎儿在母体中通过胎盘得到葡萄糖供应,而新生儿则需要依靠自身的胰岛素分泌来维持血糖平衡[4]。然而,GDM的母亲会影响新生儿的胰岛素分泌,导致胎儿过量的胰岛素释放。一旦胎儿依赖于这种过量的胰岛素分泌,母体提供的高血糖消失后,新生儿可能会出现血糖水平降低[5]。因此,对于出生后可能出现低血糖的新生儿,需要医护人员密切监测其血糖水平,并在必要时进行饮食调整、补充葡萄糖或胰岛素治疗等。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新生儿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预防或减轻低血糖引起的不良效应。

胎儿生长迟缓是指在怀孕期间,胎儿体重增长缓慢,体格发育不良。胎儿在母体内的营养供应主要依赖于母体的供应和胎盘的功能。如果母体的营养摄入不足或者胎盘发育异常,会导致胎儿无法获得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从而使得胎儿生长迟缓。由于胎儿生长受到限制,其胰岛素的分泌能力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新生儿易发生低血糖[6]。因此,对于胎儿生长迟缓的孕妇,需要及时监测新生儿的血糖水平,及早发现和干预低血糖的情况,以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发育。预防和处理胎儿生长迟缓和新生儿低血糖的关键在于促进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孕妇应该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合理膳食[7],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监测胎儿的生长情况和血糖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新生儿体重过轻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正常范围,通常定义为出生体重低于2500g。而新生儿低血糖是指新生儿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过低,一般是指血糖浓度低于2.2mmol/L[8]。新生儿体重过轻可能会导致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出生时体重过轻的婴儿可能由于母体营养不良或妊娠期并发症导致,这种情况下,婴儿在母体内接受到的营养不足,可能导致胎儿胰岛功能不发达,无法充分合成和储存足够的胰岛素。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如果胰岛素水平不足,就容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第二,新生儿体重过轻可能与胎儿生长受限有关,胎儿生长受限可能导致胎儿体内葡萄糖合成和储存的减少,从而增加了新生儿低血糖的风险。对于新生儿体重过轻的婴儿,应密切监测其血糖水平,特别是在出生后的前几个小时内。如果新生儿低血糖确诊,可以通过给予葡萄糖水或葡萄糖注射等方式提高血糖水平[9]。同时,对于有低血糖风险的婴儿,可以采取措施提高胎儿生长环境,如优化孕期营养、管理孕期疾病等,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早产儿的胰岛素分泌机制尚未充分发育,在出生前几个月内无法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足够的营养。此外,早产儿在出生后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正常进食,导致血糖水平下降。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早产儿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早产儿中进行低血糖筛查,以及在出生后早期监测血糖水平。如果早产儿被诊断为低血糖,通常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及时喂养、静脉葡萄糖输注等,以确保血糖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10]

新生儿低血糖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胎儿供血胎盘功能不全,胎儿生长受限或先天性胰岛素分泌缺陷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胎儿在子宫内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血糖,从而在出生后引发低血糖现象。此外,一些其他的新生儿疾病也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例如,新生儿黄疸、呼吸窘迫综合征[11]等疾病都可以干扰新生儿的代谢过程,进而影响到血糖水平的调节机制。这些疾病会干扰胎儿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从而导致血糖水平的不稳定。因此,需要临床根据新生儿的血糖水平、临床症状以及可能相关的疾病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针对胎儿供血胎盘功能不全引起的低血糖,可能需要采取胎儿胰岛素治疗或其他药物辅助治疗。对于其他病因导致的低血糖,需配合具体病情进行相应处理,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发展[12]

本次研究中,针对具体的危险因素,给予血糖监测、疾病监测、早期喂养、保持温暖、预防感染等对症措施,结果显示,40例低血糖患儿经有效护理干预后,血糖水平均恢复正常,整个护理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效果良好。提示予以低血糖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够使更多患儿从中受益。但本次研究选取新生儿数量较少,且研究时间相对较短,为了保证护理效果,可在后续研究中将更多的低血糖新生儿纳入临床试验中,分析总结相关危险因素,并对早期采取的护理干预进行详细探索,以此为临床提供更多可靠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明确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根据实际发生原因针对性予以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升血糖水平,加速患儿康复进程,为其身体健康和预后转归做到有效保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少艳,张玮,赵晓啦等.新生儿低血糖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及集束化管理[J].中国妇幼保健,2022,37(19):3605-3608.

[2]倪薇薇.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分娩新生儿低血糖管理的循证实践[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05):40-41.

[3]顾信佳,俞君,吴静.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新生儿早期血糖变化及影响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4):2635-2637.

[4]黄诗韵,马翠,丁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娩的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分娩期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综述,2021,27(12):2483-2486.

[5]韩静,尹卫,步红兵等.新生儿低血糖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2,37(01):31-36.

[6]赵艾菊,蔡莉君.早产儿早期低血糖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1,25(05):650-654.

[7]宋渊丽,刘华,杨玲玲.妊娠晚期血糖波动性及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的相关性[J].医学临床研究,2022(003):039.

[8]蔡佳佳,周超群,朱文丹.新生儿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产科相关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20,49(20):3423-3426.

[9]徐超英,房玥,吴婷婷等.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正常糖耐量孕妇所娩新生儿低血糖危险度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7):111-115.

[10]申璐,殷其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低血糖的高危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22,26(05):964-968.

[11]贾贤芬,李小燕.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出生24h内血糖水平的影响[J].安徽医学,2021,42(12):1428-1431.

[12]赵晶,谢玲娟,王晓静.低血糖负荷膳食干预对孕妇孕期体质量管理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1,32(05):599-60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